水雉(雉尾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喜愛棲息在淡水湖泊、埤塘或沼澤。水雉的繁殖羽黑白相間,頸背上有塊明顯的黃斑,黑色尾羽和身體近乎等長,水雉的外觀看起來相當美麗。水雉最大的特徵,在於具有特長的腳趾,有利於在浮葉植物上站立、行走,分散體重、減少下沈。另外水雉還會游泳、潛水,依自己的需要在水域中移動。美麗的外觀,優雅的體態,因而水雉博得凌波仙子的美稱。
每年一到四月,台灣的水雉開始進入繁殖季,水雉的群聚生態也逐漸改變為個自的領域生態。公鳥經常率先離群、佔領域、叫母鳥。然後和母鳥配對、築巢、交尾、孵蛋、育雛直到幼鳥離巢,整個繁殖季約到十月下旬才結束。如果時間、環境允許,公鳥會和同一隻母鳥或不同母鳥,在自己的領域內築第二、第三或第四巢。
母鳥亦會在第一隻公鳥抱蛋後,將第二隻、第三隻公鳥帶進自己的領域,然後築第二、第三、第四個巢,也有可能和同一隻公鳥連續築好幾個巢。官田水雉復育區(以下簡稱復育區)曾記錄一隻母鳥,在一個繁殖季,與三個不同池子的4隻公鳥做了八個巢,也曾記錄一隻公鳥和同一隻母鳥,連續做了五個巢。可以記錄這些行為的原因,在於水雉的領域性極強,只要建立起自己的領域後,便會待到繁殖季末期,領域行為才告瓦解。因而在未做個體標定時,可以根據在各自領域內的水雉,給予編號以利觀察。
配對中的水雉,左邊體型大為母,右邊較小為公(攝影:李文化)
6A是指繁殖期時,進入復育區六號池公水雉的編號,依公鳥進入的順序排列為6A、6B、6C…。母水雉的編號多加F(Female)做區別,依序為6FA、6FB、6FC…。水雉採1母多公,或稱1妻多夫的繁殖生態。母鳥負責下蛋、驅趕敵害,公鳥負責築巢、孵蛋、育雛等工作,因此巢位的編號跟著公鳥走。例如6A1,即6A所築的第一個巢,若一隻公鳥如有機會築第二個、第三個巢,則依序代號為6A2、6A3…依此類推。
93年6月24日17點15分。6B進入六號池己有10天,這些日子以來牠和6FA終日依偎,待在六號池東半部覓食。6B和6FA選在六號池東北角的菱角葉上築巢。巢的編號為6B1,距離賞鳥牆不到30米,所以很容易觀察6B和6FA的行為。六號池東南側覓食的6B,在回到6B1前,會驅趕在巢位旁的紅冠水雞,然後再回到6B1。6B伸長脖子、低頭、翹尾、檢視巢位,並不斷發出格格…格格…的持續性低鳴,6B借此行為吸引6FA的到來。
早上7點34分,6FA在巢上產下第四顆蛋,可惜前兩顆被6B叼走丟棄,現在6B1上只能見到兩顆蛋。水雉一個巢是否只下四顆蛋?幾年來總令筆者感到納悶。為此,今年特別觀察水雉交尾和下蛋的行為,才發現水雉可能經常發生棄蛋行為,每巢四顆蛋的平均值可能被打破,這個問題有賴往後幾年多加觀察才能証實。
母水雉生蛋(攝影:鄧伯齡)
稍早12點30分,6FA試著在6B1上孵蛋,蹲下身體後用雙翅和前胸,將所生的蛋抱在懷裡。母水雉抱蛋的行為,只是偶發性的被記錄到幾秒鐘,這樣的時間與公水雉用22到27、28天的孵蛋時間相比,尚不致推翻公鳥孵蛋的常態。推測母鳥可能透過這樣的行為,去感應巢中蛋的多寡,做為再交尾或下蛋的依據。鳥類世界是否有數字觀念,筆者不敢妄下斷言。因為簡單的鳥類行為,若要成為科學的理論,舉証的過程就變得生硬刻板又困難,數據過少,只能先建立假設再觀察研究。
6FA在6B持續鳴叫中來到6B1上,伸長脖子、低頭、翹尾、檢視巢位,並發出格格...格格…的低鳴聲。仔細聽,可以分辨出6B和6FA的叫聲相近,但高低頻率各有不同。6B主動將6B1的位置讓給6FA,讓6FA可以穩穩的站在6B1上。然後6B跳上6FA的身上,雙腳站在6FA的雙翅上。剛開始6B身體重心不穩,因此雙翅微張,上下略為拍動,為身體保持平衡。下方的6FA背負6B頗為吃力,身體不時左右搖晃,有時嘴裡發出低鳴的咕咕…咕咕…咕咕…。
6FA不斷搖動身體的同時,6B會輕輕的啄6FA頸背,水雉頸背上那塊金黃色的斑塊,可能是水雉交尾時,公鳥去啄特定位置時演化出來的,筆者只能推論不敢下斷論。一下、二下、三下,總共啄了18下,6B可能利用輕啄的方式安撫6FA的情緒。當6FA的情緒較為穩定,身體不再左右搖擺,6B才會將雙腳的位置,逐漸由6FA的雙翅轉到背部。此時6B雙腳漸漸彎曲,身體慢慢挺立,重心緩緩的往6FA的尾部移動。6B移動的同時用跗蹠和小腿夾住6FA的尾部,兩腳上下交替摩擦著6FA的尾部。
水雉交尾(攝影:李文化)
6B利用這樣的動作和本身的洩殖腔,去感覺6FA洩殖腔的位置,6B微張的雙翅,依然繼續拍動沒有停止。當6B找到6FA洩殖腔時,6B的身體會更往下沈,利用自己的尾部,撥開6FA的陰道,再將陰莖插入,這時6B的重心已經退到6FA的身體外,因而加速拍動翅膀,透過快速拍翅的動作,達到平衡身體、射精,完成交尾。交尾的過程約二至三分鐘,但真正性器官的接觸約只有二至三秒。
水雉交尾的行為常在午後發生,一天次數多為一次至二次,若有兩次則中間相隔約兩小時。水雉完成交尾後,公水雉常會由母水雉的前方下來,可能向前走幾步或飛幾公尺,然後抖動身體、理羽或洗澡。母水雉讓公水雉在背上折騰了兩三分鐘之後,羽毛早已凌亂,當公水雉下來後,母水雉便開始理羽或是洗澡。
生殖再重要,羽毛也不能弄亂,這是鳥類求生存的第一步。四年半來生命繁衍的戲曲,一次又一次在復育區內上演,可惜這樣的情形多數人看不到。因為干擾的理由,硬體設施的不足,有太多的因為讓國人不能親身體會。心中常常自我期許,復育區內的種種,要早日讓國人可以親身體驗。因為身處其間,自自然然,您會愛上自然。
缺水的復育區讓水雉繁殖更困難(攝影:鄧伯齡)
去年入冬以來,幾波寒流夾帶的冷空氣,沒有為南部帶來水氣。清明、端午是南部的雨季,幾道鋒面在彰化、雲林便打住,半年來嘉南平原下不到幾滴雨。去年的雨量已經比往年少,今年上半年又幾乎不下雨,曾文、烏山頭水庫的水位,降到三十年來的最低水位。嘉南平原因得不到灌溉水,多數的農田處在休耕狀態,復育區也因而面臨缺水的考驗。入夏後,南台灣艷陽高照,乾燥、暖和的風由東邊吹來。復育區內的水池在高溫蒸發、土壤下滲和植物蒸散的三個作用下,一個一個水位下降、見底、乾枯,速度之快超乎想像。
『立夏吹東風,十個池塘九個空』。這句諺語,讓人對老祖宗的智慧深深體會,佩服不已。面對自然的氣候現象,復育區的工作人員雖可釋懷,但還是儘量搶救希望降低損失。三月上旬停止供水後,已近四個月沒有大量的水源進入復育區,唯一剩下的水源,是依據台糖公司的剩餘水代灌辦法,購買隆田農場的地下水。地下水每小時出水量30公噸,每天約可以補充300公噸地下水,勉強維持4到5公頃的水域。復育區內可以提供水雉棲息、覓食、築巢、繁殖的水域,約只有往年的2/5。現今棲息在復育區內的水雉有40隻,去年同期有53隻,今年的繁殖成果將受到許多影響。
聚集在泥灘覓食的水雉(攝影:鄧伯齡)
這星期清點了繁殖初期的成果,10隻母鳥和17隻公鳥築了17個巢,孵化出24隻幼雛。有三隻幼雛在孵化三天後,被闖入的野狗捕食,令人感到惋惜。未配對的有3隻母鳥和10隻公鳥,聚集在九號池內和已配對的水雉共處。現今水雉已進入繁殖的高峰,但因為繁殖面積縮減,使得已參與繁殖、未繁殖的水雉,高密度的聚集在深水、淺水、泥灘等不同的環境。以往未曾見過的繁殖生態,今年因為缺水得以目睹,意外的收穫,在未來棲地營造或管理上,有著更大的彈性和空間。雖是好事一椿,但還是經常祈禱,希望天降甘霖,讓南部的旱象早日解除。
二、三十年前,台灣從北到南,很多水域都有水雉棲息,數量不多,但廣泛分佈。近十年來,中華鳥會透過鳥友的鳥類記錄,發現水雉在台灣的數量相當稀少,最多只在一百隻上下。台南官田、下營至鹽水的菱角田,成為水雉在台灣最後的棲息地。以往多數菱農並未見過水雉,他們口中的菱角鳥,多半指的是紅冠水雞。
棲息在菱角田上的紅冠水雞,不僅會吃菱角,繁殖期時還會扯斷菱角的植株築巢,因而菱農對紅冠水雞並無好感。86年台南縣舉辦縣鳥選拔,水雉被選為縣鳥後才打響名號,台南縣民也對水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隔年台南縣政府為了保育珍貴的縣鳥,開始實施菱農奬勵辦法,透過獎金的發放,積極的進行水雉保育。菱農也慢慢瞭解,水雉這樣的菱角鳥,不是危害他們農作物的紅冠水雞,因而對水雉保育也不再那麼排斥。
87年高鐵環境影響評估定案,高鐵台南縣段,需為水雉營造15公頃棲地才能動工,水雉復育區的遠景才有了雛形。88年中華鳥會發起三年不看水雉的運動,在保育團體間受到迴響,水雉棲息的熱門景點火燒珠才逐漸恢復平靜。保育策略的推動、媒體的報導,水雉在國人的印象中,逐漸和水蛭脫離關係。國內生態保育的觀念,也因為水雉的稀有美麗,成為黑面琵鷺後的另一個明星物種,為台灣的生態保育增添一份助力。
89年起,政府與民間為水雉保育踏出了一大步,官田水雉復育區棲地營造的工作開始進行。筆者有幸受水雉復育召集人邱滿星之邀,前來參與棲地營造的工作。初到尚未動工的復育區,眼前所見是雜草比人還高、景色無比荒涼。東北季風迎面吹來,冷得讓人心寒、頭皮發麻。少許的經費、有限的認知,要在此地進行棲地營造,真可謂困難重重。無助、徬徨、疑惑不斷湧上心頭,幸有邱滿星的遠見和膽識,為水雉的明天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往後他每天高雄、官田來回奔波,虛心的招募眾人來參與,直到成果出現才稍做停息。很多個人、企業、機關團體熱心協助,有限的心力,無悔的付出。 89年5月27日,第一隻水雉來到復育區,至今已四年。
義工編竹籬以減少對水雉的干擾(攝影:鄧伯齡)
水雉在復育區的族群,從無到有逐年增加,復育區內水雉的數量、繁殖成果倍受讚同,民眾參觀復育區的感動,讓復育區的設立已是無庸置疑。逐年增加,但不會無止盡的成長。繁殖期的領域行為,限制了水雉在復育區內數量的多寡,另外干擾、食物也是影響族群大小的主要因子。復育區一共圍了2公里長的綠籬,不僅降低人為干擾,也阻擋了野貓、野狗的入侵。
利用多樣的環境提供多量的食物,讓棲息在復育區的水雉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繁殖季結束後有多少水雉棲息在復育區內,成為環境營造的參考依據。繁殖數量和非繁殖的數量比較,即反應出環境的營造成果。利用充足的食物供養較大的族群,提高繁殖基因的變異性,減少近親繁殖的比率,水雉才能生生不息。復育區的工作人員,經過一年的觀察、研究討論,並到國外看不同的生態環境,才逐一釐清水雉復育的工作重點。繁殖成功率、食物的供給、最小族群量的維持,是物種復育的三要項。為此,復育區這幾年來的冬季,常為水雉的三件大事改造環境,希望透過環境多樣性的營造,提供水雉一個健康美麗的家園。
多年來,有句話一直銘記在心:『復育區一開始你怎麼做都對,但慢慢的錯誤就會出現,你要面對錯誤去修正改進』。這是程建中老師衷心的建言,為此,筆者時時警惕不敢大意,每當環境要變更或水位調控時,都謹慎小心去處理。水雉棲息的環境以濕地為主,濕地環境營造說穿了,多半是在搞水的問題,水的問題只要能解決,棲地營造工作便完成了大半。水的問題無法解決,棲地的管理便會呈現高耗能、不經濟、漏洞百出。其它環境的多樣性,需要時間和耐性去解決,水的運用和調節,才是濕地最主要的因子。
經歷多年演替,園區呈現多樣濕地景觀(攝影:鄧伯齡)
濕地營造的工作可以很簡單,放任自然,透過時間自行演替,也可以設定目標,做人為調控,目標確定後,此棲地的營造和管理就不如想像中簡單。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的內陸濕地,多已有外來物種入侵,福壽螺為害最為明顯。要營造一個像30年前,沒有福壽螺的濕地環境,幾乎已不太可能。從事濕地復育或棲營造者,要在減少生態衝擊和棲地營造間取得平衡,就得小心再小心。復育區營造當初,工作人員憑著對水雉的一點瞭解,便開始進行棲地的營造工作。當時復育區的水域,主要是由菱角構成的單一環境。隨著長期觀察和經驗累積,對水雉所需的環境有較深層的認識。
為了能見識到更多水雉生態,召集人邱滿星積極募款,帶著工作人員到國外開擴視野。見過了泰國、大陸等不同區域的水雉生態後,復育區的環境,由單一的菱角田,逐漸朝著多樣的濕地環境在發展。四年後,水雉在復育區的數量,從逐漸增加到和緩。未來復育區的環境,會從多樣的濕地環境,轉變成嘉南平原上可以和氣候條件、地理因子、文化背景契合的內陸淡水濕地。這樣的濕地,透過水位的調控、減少人為的干預,提供水雉棲息、覓食和繁殖的環境。順天、節能、因地制宜,是參與自然棲地營造、管理的上上之策。
水雉復育工作的前四年,以提昇水雉的數量為目標。復育區內不斷的研討改善環境的缺失,希望可以達到好的成果。復育區外有台南縣政府積極的對菱農教育宣導。經過四年的努力,復育區除了提供水雉棲息外,更吸引為數眾多的鳥類前來。估計90、91、92三年,有近十萬隻鳥類,在遷徙的途中,利用復育區作短暫的休息。每年冬季,約有三千至五千隻的鳥類在此度冬。累積出現的鳥種多達109種。豐富的鳥類資源,是棲地營造當初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
菱農申請水雉保育的獎勵金,從無人過問、排斥、接受到爭取。官田、下營的鄉民,在召開水雉保護區說明會時,不僅認同、更積極爭取水雉保護區的設立。鄉民認為水雉在地方棲息是一份福氣,會為地方帶來極大的效益,種種的好處,讓參與者喜悅不已。現今生態保育深入民間,菱農盡力保護,鄉民引以為榮,他們已是呵護水雉的美麗天使。
公水雉帶小水雉覓食(攝影:鄧伯齡)
馬以工來到復育區看到的是感動。殷琪和水雉在十五公尺內相遇,感到欣慰、疑惑。邱滿星的努力,讓復育區對地方發展增添助益。現有的舵手張學文,讓復育區的營造,減少了方向偏差和生態的衝搫。蘇縣長希望復育區可以和地方結為一體,成為地方居民生活的一部份。陳總統更明確告知,水雉復育區的成立,是政府向世人宣誓,不讓物種再消失的努力。政府的政策、台灣高鐵的配合、義工汗水的凝聚,菱農教育宣導見到成效,水雉和菱農可以和平共處。復育區的成立,讓水雉多了一個美麗家園。未來水雉保護區的劃設,讓水雉多一點生存空間,如此水雉在台灣,將慢慢脫離絕種危機。
93/07/02上天送我一個生日好禮。敏督利颱風,帶著強風豪雨劃破夜空,如鬼魅般在呼嘯,拍打門窗在吶感。那樣的恐懼,如同回到孩提時,賽洛馬颱風撗掃高雄那般。強風掀起屋頂、招牌讓它們在空中亂飛,睡夢中被淹到床上的大水驚醒,全家人在風雨中愴惶逃命。今晚,吵雜的風雨聲,有如天在哭泣,要將頃盆大雨渲洩在台灣,明天會如何不願想太多?從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到屏東,很多地方的水田、旱田或道路,被水淹沒連成一片。
新聞媒體接二連三將災情一一報導,山區到海邊到處都有水災,歸咎原因,多是在行水區濫墾、濫伐,造成土石流,或西南海岸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積水等。人們私心、貪婪、造成的災害,是否會虛心改過?尚需要時間來証明。國人再次用生命犧牲,家產流失學到教訓,進一步瞭解自然的可敬與可怕。大雨是否成災?以人的角度衡量損失慘重,以自然觀點來探討,只是氣候週期的一部份。我也相信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會影響氣候形態。
科學家推論,二氧化碳排放過量,導致氣溫昇高,加速海水表面水蒸氣的蒸發。一樣的颱風或鋒面來襲會夾帶更多的水氣,增加降雨量。有人預測,未來的幾年內,還會有百年未見的敏督利、納莉、賀伯等颱風接二連三出現。當豪雨落在地面時,水泥建築和道路阻隔,使得雨水無法滲入地下,雨水到處漫流便成災。如果有較多的水田,沼澤或埤塘,都有助於讓雨水滲入地下,減少災害的損失。水雉復育區若營造成功,不僅是水雉棲息的空間,還可以成為補充地下水,減少水患的一個良好濕地。
協助整理環境的義工(攝影:鄧伯齡)
當濕地功能漸漸被世人所認知,原有的濕地被保留的機會增加,人造的生態池、湖泊、埤塘等各式各樣的濕地,亦會陸續在台灣各地出現,是好是壞有待探討。棲地營造的前題,必須建立在順應天地、愛惜自然資源、減少能量消耗的觀點做出發。參與棲地營造者,容易被恭維而流於自大、自滿,常因主觀意識,忽略過程的合法性。台灣濕地生態的衝擊,將會隨著出現的濕地一一浮現。無為只在加減之間,有幸參與其間的人,請多加省思,這是筆者衷心的建言。
颱風後兩日,雨略歇息。數十位濕盟義工,在高屏溪畔的濕地上,種植水生植物。這個新的棲地,是繼官田水雉復育區、左營洲仔濕地之後,為水雉營造的另一個家園。義工們穿著沼澤衣站在池邊吃午餐,汗水、池水早令他們全身浸濕。有的人臉上沾有泥土,髮梢黏著草枝,臉上有歡笑、有滿足,口中沒有抱怨,心裡沒有後悔。尚有幾位待在在池中,他們的身影渺小、態度謙卑,自自然然溶入天地間。距離遠了,分不清是阿善還是阿水,是紅檜或肖楠。這些義工,以往未曾相識,而今如同至親好友,為水雉、為濕地、為我們共有的環境在努力。敬天、惜地、愛人的情懷,在人間相會。默默耕耘,讓人尊敬,心存感激。
每年一到四月,台灣的水雉開始進入繁殖季,水雉的群聚生態也逐漸改變為個自的領域生態。公鳥經常率先離群、佔領域、叫母鳥。然後和母鳥配對、築巢、交尾、孵蛋、育雛直到幼鳥離巢,整個繁殖季約到十月下旬才結束。如果時間、環境允許,公鳥會和同一隻母鳥或不同母鳥,在自己的領域內築第二、第三或第四巢。
母鳥亦會在第一隻公鳥抱蛋後,將第二隻、第三隻公鳥帶進自己的領域,然後築第二、第三、第四個巢,也有可能和同一隻公鳥連續築好幾個巢。官田水雉復育區(以下簡稱復育區)曾記錄一隻母鳥,在一個繁殖季,與三個不同池子的4隻公鳥做了八個巢,也曾記錄一隻公鳥和同一隻母鳥,連續做了五個巢。可以記錄這些行為的原因,在於水雉的領域性極強,只要建立起自己的領域後,便會待到繁殖季末期,領域行為才告瓦解。因而在未做個體標定時,可以根據在各自領域內的水雉,給予編號以利觀察。
配對中的水雉,左邊體型大為母,右邊較小為公(攝影:李文化)
6A是指繁殖期時,進入復育區六號池公水雉的編號,依公鳥進入的順序排列為6A、6B、6C…。母水雉的編號多加F(Female)做區別,依序為6FA、6FB、6FC…。水雉採1母多公,或稱1妻多夫的繁殖生態。母鳥負責下蛋、驅趕敵害,公鳥負責築巢、孵蛋、育雛等工作,因此巢位的編號跟著公鳥走。例如6A1,即6A所築的第一個巢,若一隻公鳥如有機會築第二個、第三個巢,則依序代號為6A2、6A3…依此類推。
93年6月24日17點15分。6B進入六號池己有10天,這些日子以來牠和6FA終日依偎,待在六號池東半部覓食。6B和6FA選在六號池東北角的菱角葉上築巢。巢的編號為6B1,距離賞鳥牆不到30米,所以很容易觀察6B和6FA的行為。六號池東南側覓食的6B,在回到6B1前,會驅趕在巢位旁的紅冠水雞,然後再回到6B1。6B伸長脖子、低頭、翹尾、檢視巢位,並不斷發出格格…格格…的持續性低鳴,6B借此行為吸引6FA的到來。
早上7點34分,6FA在巢上產下第四顆蛋,可惜前兩顆被6B叼走丟棄,現在6B1上只能見到兩顆蛋。水雉一個巢是否只下四顆蛋?幾年來總令筆者感到納悶。為此,今年特別觀察水雉交尾和下蛋的行為,才發現水雉可能經常發生棄蛋行為,每巢四顆蛋的平均值可能被打破,這個問題有賴往後幾年多加觀察才能証實。
母水雉生蛋(攝影:鄧伯齡)
稍早12點30分,6FA試著在6B1上孵蛋,蹲下身體後用雙翅和前胸,將所生的蛋抱在懷裡。母水雉抱蛋的行為,只是偶發性的被記錄到幾秒鐘,這樣的時間與公水雉用22到27、28天的孵蛋時間相比,尚不致推翻公鳥孵蛋的常態。推測母鳥可能透過這樣的行為,去感應巢中蛋的多寡,做為再交尾或下蛋的依據。鳥類世界是否有數字觀念,筆者不敢妄下斷言。因為簡單的鳥類行為,若要成為科學的理論,舉証的過程就變得生硬刻板又困難,數據過少,只能先建立假設再觀察研究。
6FA在6B持續鳴叫中來到6B1上,伸長脖子、低頭、翹尾、檢視巢位,並發出格格...格格…的低鳴聲。仔細聽,可以分辨出6B和6FA的叫聲相近,但高低頻率各有不同。6B主動將6B1的位置讓給6FA,讓6FA可以穩穩的站在6B1上。然後6B跳上6FA的身上,雙腳站在6FA的雙翅上。剛開始6B身體重心不穩,因此雙翅微張,上下略為拍動,為身體保持平衡。下方的6FA背負6B頗為吃力,身體不時左右搖晃,有時嘴裡發出低鳴的咕咕…咕咕…咕咕…。
6FA不斷搖動身體的同時,6B會輕輕的啄6FA頸背,水雉頸背上那塊金黃色的斑塊,可能是水雉交尾時,公鳥去啄特定位置時演化出來的,筆者只能推論不敢下斷論。一下、二下、三下,總共啄了18下,6B可能利用輕啄的方式安撫6FA的情緒。當6FA的情緒較為穩定,身體不再左右搖擺,6B才會將雙腳的位置,逐漸由6FA的雙翅轉到背部。此時6B雙腳漸漸彎曲,身體慢慢挺立,重心緩緩的往6FA的尾部移動。6B移動的同時用跗蹠和小腿夾住6FA的尾部,兩腳上下交替摩擦著6FA的尾部。
水雉交尾(攝影:李文化)
6B利用這樣的動作和本身的洩殖腔,去感覺6FA洩殖腔的位置,6B微張的雙翅,依然繼續拍動沒有停止。當6B找到6FA洩殖腔時,6B的身體會更往下沈,利用自己的尾部,撥開6FA的陰道,再將陰莖插入,這時6B的重心已經退到6FA的身體外,因而加速拍動翅膀,透過快速拍翅的動作,達到平衡身體、射精,完成交尾。交尾的過程約二至三分鐘,但真正性器官的接觸約只有二至三秒。
水雉交尾的行為常在午後發生,一天次數多為一次至二次,若有兩次則中間相隔約兩小時。水雉完成交尾後,公水雉常會由母水雉的前方下來,可能向前走幾步或飛幾公尺,然後抖動身體、理羽或洗澡。母水雉讓公水雉在背上折騰了兩三分鐘之後,羽毛早已凌亂,當公水雉下來後,母水雉便開始理羽或是洗澡。
生殖再重要,羽毛也不能弄亂,這是鳥類求生存的第一步。四年半來生命繁衍的戲曲,一次又一次在復育區內上演,可惜這樣的情形多數人看不到。因為干擾的理由,硬體設施的不足,有太多的因為讓國人不能親身體會。心中常常自我期許,復育區內的種種,要早日讓國人可以親身體驗。因為身處其間,自自然然,您會愛上自然。
缺水的復育區讓水雉繁殖更困難(攝影:鄧伯齡)
去年入冬以來,幾波寒流夾帶的冷空氣,沒有為南部帶來水氣。清明、端午是南部的雨季,幾道鋒面在彰化、雲林便打住,半年來嘉南平原下不到幾滴雨。去年的雨量已經比往年少,今年上半年又幾乎不下雨,曾文、烏山頭水庫的水位,降到三十年來的最低水位。嘉南平原因得不到灌溉水,多數的農田處在休耕狀態,復育區也因而面臨缺水的考驗。入夏後,南台灣艷陽高照,乾燥、暖和的風由東邊吹來。復育區內的水池在高溫蒸發、土壤下滲和植物蒸散的三個作用下,一個一個水位下降、見底、乾枯,速度之快超乎想像。
『立夏吹東風,十個池塘九個空』。這句諺語,讓人對老祖宗的智慧深深體會,佩服不已。面對自然的氣候現象,復育區的工作人員雖可釋懷,但還是儘量搶救希望降低損失。三月上旬停止供水後,已近四個月沒有大量的水源進入復育區,唯一剩下的水源,是依據台糖公司的剩餘水代灌辦法,購買隆田農場的地下水。地下水每小時出水量30公噸,每天約可以補充300公噸地下水,勉強維持4到5公頃的水域。復育區內可以提供水雉棲息、覓食、築巢、繁殖的水域,約只有往年的2/5。現今棲息在復育區內的水雉有40隻,去年同期有53隻,今年的繁殖成果將受到許多影響。
聚集在泥灘覓食的水雉(攝影:鄧伯齡)
這星期清點了繁殖初期的成果,10隻母鳥和17隻公鳥築了17個巢,孵化出24隻幼雛。有三隻幼雛在孵化三天後,被闖入的野狗捕食,令人感到惋惜。未配對的有3隻母鳥和10隻公鳥,聚集在九號池內和已配對的水雉共處。現今水雉已進入繁殖的高峰,但因為繁殖面積縮減,使得已參與繁殖、未繁殖的水雉,高密度的聚集在深水、淺水、泥灘等不同的環境。以往未曾見過的繁殖生態,今年因為缺水得以目睹,意外的收穫,在未來棲地營造或管理上,有著更大的彈性和空間。雖是好事一椿,但還是經常祈禱,希望天降甘霖,讓南部的旱象早日解除。
二、三十年前,台灣從北到南,很多水域都有水雉棲息,數量不多,但廣泛分佈。近十年來,中華鳥會透過鳥友的鳥類記錄,發現水雉在台灣的數量相當稀少,最多只在一百隻上下。台南官田、下營至鹽水的菱角田,成為水雉在台灣最後的棲息地。以往多數菱農並未見過水雉,他們口中的菱角鳥,多半指的是紅冠水雞。
棲息在菱角田上的紅冠水雞,不僅會吃菱角,繁殖期時還會扯斷菱角的植株築巢,因而菱農對紅冠水雞並無好感。86年台南縣舉辦縣鳥選拔,水雉被選為縣鳥後才打響名號,台南縣民也對水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隔年台南縣政府為了保育珍貴的縣鳥,開始實施菱農奬勵辦法,透過獎金的發放,積極的進行水雉保育。菱農也慢慢瞭解,水雉這樣的菱角鳥,不是危害他們農作物的紅冠水雞,因而對水雉保育也不再那麼排斥。
87年高鐵環境影響評估定案,高鐵台南縣段,需為水雉營造15公頃棲地才能動工,水雉復育區的遠景才有了雛形。88年中華鳥會發起三年不看水雉的運動,在保育團體間受到迴響,水雉棲息的熱門景點火燒珠才逐漸恢復平靜。保育策略的推動、媒體的報導,水雉在國人的印象中,逐漸和水蛭脫離關係。國內生態保育的觀念,也因為水雉的稀有美麗,成為黑面琵鷺後的另一個明星物種,為台灣的生態保育增添一份助力。
89年起,政府與民間為水雉保育踏出了一大步,官田水雉復育區棲地營造的工作開始進行。筆者有幸受水雉復育召集人邱滿星之邀,前來參與棲地營造的工作。初到尚未動工的復育區,眼前所見是雜草比人還高、景色無比荒涼。東北季風迎面吹來,冷得讓人心寒、頭皮發麻。少許的經費、有限的認知,要在此地進行棲地營造,真可謂困難重重。無助、徬徨、疑惑不斷湧上心頭,幸有邱滿星的遠見和膽識,為水雉的明天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往後他每天高雄、官田來回奔波,虛心的招募眾人來參與,直到成果出現才稍做停息。很多個人、企業、機關團體熱心協助,有限的心力,無悔的付出。 89年5月27日,第一隻水雉來到復育區,至今已四年。
義工編竹籬以減少對水雉的干擾(攝影:鄧伯齡)
水雉在復育區的族群,從無到有逐年增加,復育區內水雉的數量、繁殖成果倍受讚同,民眾參觀復育區的感動,讓復育區的設立已是無庸置疑。逐年增加,但不會無止盡的成長。繁殖期的領域行為,限制了水雉在復育區內數量的多寡,另外干擾、食物也是影響族群大小的主要因子。復育區一共圍了2公里長的綠籬,不僅降低人為干擾,也阻擋了野貓、野狗的入侵。
利用多樣的環境提供多量的食物,讓棲息在復育區的水雉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繁殖季結束後有多少水雉棲息在復育區內,成為環境營造的參考依據。繁殖數量和非繁殖的數量比較,即反應出環境的營造成果。利用充足的食物供養較大的族群,提高繁殖基因的變異性,減少近親繁殖的比率,水雉才能生生不息。復育區的工作人員,經過一年的觀察、研究討論,並到國外看不同的生態環境,才逐一釐清水雉復育的工作重點。繁殖成功率、食物的供給、最小族群量的維持,是物種復育的三要項。為此,復育區這幾年來的冬季,常為水雉的三件大事改造環境,希望透過環境多樣性的營造,提供水雉一個健康美麗的家園。
多年來,有句話一直銘記在心:『復育區一開始你怎麼做都對,但慢慢的錯誤就會出現,你要面對錯誤去修正改進』。這是程建中老師衷心的建言,為此,筆者時時警惕不敢大意,每當環境要變更或水位調控時,都謹慎小心去處理。水雉棲息的環境以濕地為主,濕地環境營造說穿了,多半是在搞水的問題,水的問題只要能解決,棲地營造工作便完成了大半。水的問題無法解決,棲地的管理便會呈現高耗能、不經濟、漏洞百出。其它環境的多樣性,需要時間和耐性去解決,水的運用和調節,才是濕地最主要的因子。
經歷多年演替,園區呈現多樣濕地景觀(攝影:鄧伯齡)
濕地營造的工作可以很簡單,放任自然,透過時間自行演替,也可以設定目標,做人為調控,目標確定後,此棲地的營造和管理就不如想像中簡單。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的內陸濕地,多已有外來物種入侵,福壽螺為害最為明顯。要營造一個像30年前,沒有福壽螺的濕地環境,幾乎已不太可能。從事濕地復育或棲營造者,要在減少生態衝擊和棲地營造間取得平衡,就得小心再小心。復育區營造當初,工作人員憑著對水雉的一點瞭解,便開始進行棲地的營造工作。當時復育區的水域,主要是由菱角構成的單一環境。隨著長期觀察和經驗累積,對水雉所需的環境有較深層的認識。
為了能見識到更多水雉生態,召集人邱滿星積極募款,帶著工作人員到國外開擴視野。見過了泰國、大陸等不同區域的水雉生態後,復育區的環境,由單一的菱角田,逐漸朝著多樣的濕地環境在發展。四年後,水雉在復育區的數量,從逐漸增加到和緩。未來復育區的環境,會從多樣的濕地環境,轉變成嘉南平原上可以和氣候條件、地理因子、文化背景契合的內陸淡水濕地。這樣的濕地,透過水位的調控、減少人為的干預,提供水雉棲息、覓食和繁殖的環境。順天、節能、因地制宜,是參與自然棲地營造、管理的上上之策。
水雉復育工作的前四年,以提昇水雉的數量為目標。復育區內不斷的研討改善環境的缺失,希望可以達到好的成果。復育區外有台南縣政府積極的對菱農教育宣導。經過四年的努力,復育區除了提供水雉棲息外,更吸引為數眾多的鳥類前來。估計90、91、92三年,有近十萬隻鳥類,在遷徙的途中,利用復育區作短暫的休息。每年冬季,約有三千至五千隻的鳥類在此度冬。累積出現的鳥種多達109種。豐富的鳥類資源,是棲地營造當初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
菱農申請水雉保育的獎勵金,從無人過問、排斥、接受到爭取。官田、下營的鄉民,在召開水雉保護區說明會時,不僅認同、更積極爭取水雉保護區的設立。鄉民認為水雉在地方棲息是一份福氣,會為地方帶來極大的效益,種種的好處,讓參與者喜悅不已。現今生態保育深入民間,菱農盡力保護,鄉民引以為榮,他們已是呵護水雉的美麗天使。
公水雉帶小水雉覓食(攝影:鄧伯齡)
馬以工來到復育區看到的是感動。殷琪和水雉在十五公尺內相遇,感到欣慰、疑惑。邱滿星的努力,讓復育區對地方發展增添助益。現有的舵手張學文,讓復育區的營造,減少了方向偏差和生態的衝搫。蘇縣長希望復育區可以和地方結為一體,成為地方居民生活的一部份。陳總統更明確告知,水雉復育區的成立,是政府向世人宣誓,不讓物種再消失的努力。政府的政策、台灣高鐵的配合、義工汗水的凝聚,菱農教育宣導見到成效,水雉和菱農可以和平共處。復育區的成立,讓水雉多了一個美麗家園。未來水雉保護區的劃設,讓水雉多一點生存空間,如此水雉在台灣,將慢慢脫離絕種危機。
93/07/02上天送我一個生日好禮。敏督利颱風,帶著強風豪雨劃破夜空,如鬼魅般在呼嘯,拍打門窗在吶感。那樣的恐懼,如同回到孩提時,賽洛馬颱風撗掃高雄那般。強風掀起屋頂、招牌讓它們在空中亂飛,睡夢中被淹到床上的大水驚醒,全家人在風雨中愴惶逃命。今晚,吵雜的風雨聲,有如天在哭泣,要將頃盆大雨渲洩在台灣,明天會如何不願想太多?從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到屏東,很多地方的水田、旱田或道路,被水淹沒連成一片。
新聞媒體接二連三將災情一一報導,山區到海邊到處都有水災,歸咎原因,多是在行水區濫墾、濫伐,造成土石流,或西南海岸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積水等。人們私心、貪婪、造成的災害,是否會虛心改過?尚需要時間來証明。國人再次用生命犧牲,家產流失學到教訓,進一步瞭解自然的可敬與可怕。大雨是否成災?以人的角度衡量損失慘重,以自然觀點來探討,只是氣候週期的一部份。我也相信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會影響氣候形態。
科學家推論,二氧化碳排放過量,導致氣溫昇高,加速海水表面水蒸氣的蒸發。一樣的颱風或鋒面來襲會夾帶更多的水氣,增加降雨量。有人預測,未來的幾年內,還會有百年未見的敏督利、納莉、賀伯等颱風接二連三出現。當豪雨落在地面時,水泥建築和道路阻隔,使得雨水無法滲入地下,雨水到處漫流便成災。如果有較多的水田,沼澤或埤塘,都有助於讓雨水滲入地下,減少災害的損失。水雉復育區若營造成功,不僅是水雉棲息的空間,還可以成為補充地下水,減少水患的一個良好濕地。
協助整理環境的義工(攝影:鄧伯齡)
當濕地功能漸漸被世人所認知,原有的濕地被保留的機會增加,人造的生態池、湖泊、埤塘等各式各樣的濕地,亦會陸續在台灣各地出現,是好是壞有待探討。棲地營造的前題,必須建立在順應天地、愛惜自然資源、減少能量消耗的觀點做出發。參與棲地營造者,容易被恭維而流於自大、自滿,常因主觀意識,忽略過程的合法性。台灣濕地生態的衝擊,將會隨著出現的濕地一一浮現。無為只在加減之間,有幸參與其間的人,請多加省思,這是筆者衷心的建言。
颱風後兩日,雨略歇息。數十位濕盟義工,在高屏溪畔的濕地上,種植水生植物。這個新的棲地,是繼官田水雉復育區、左營洲仔濕地之後,為水雉營造的另一個家園。義工們穿著沼澤衣站在池邊吃午餐,汗水、池水早令他們全身浸濕。有的人臉上沾有泥土,髮梢黏著草枝,臉上有歡笑、有滿足,口中沒有抱怨,心裡沒有後悔。尚有幾位待在在池中,他們的身影渺小、態度謙卑,自自然然溶入天地間。距離遠了,分不清是阿善還是阿水,是紅檜或肖楠。這些義工,以往未曾相識,而今如同至親好友,為水雉、為濕地、為我們共有的環境在努力。敬天、惜地、愛人的情懷,在人間相會。默默耕耘,讓人尊敬,心存感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