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拔林火車站

拔林火車站(攝影:鄧伯齡)
位於曾文溪北岸,有一間簡樸的小型火車站_拔林火車站。這裡有日據時代的橋墩,使用半世紀的鐵桶橋,以及即將完成的新鐵橋。三代橋和復古的車站造形,讓人彷彿跨越百年時空,來到了另一個與世無爭的世界。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相約在人間

水雉 (攝影:鄧伯齡)
水雉(雉尾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喜愛棲息在淡水湖泊、埤塘或沼澤。水雉的繁殖羽黑白相間,頸背上有塊明顯的黃斑,黑色尾羽和身體近乎等長,水雉的外觀看起來相當美麗。水雉最大的特徵,在於具有特長的腳趾,有利於在浮葉植物上站立、行走,分散體重、減少下沈。另外水雉還會游泳、潛水,依自己的需要在水域中移動。美麗的外觀,優雅的體態,因而水雉博得凌波仙子的美稱。


每年一到四月,台灣的水雉開始進入繁殖季,水雉的群聚生態也逐漸改變為個自的領域生態。公鳥經常率先離群、佔領域、叫母鳥。然後和母鳥配對、築巢、交尾、孵蛋、育雛直到幼鳥離巢,整個繁殖季約到十月下旬才結束。如果時間、環境允許,公鳥會和同一隻母鳥或不同母鳥,在自己的領域內築第二、第三或第四巢。


母鳥亦會在第一隻公鳥抱蛋後,將第二隻、第三隻公鳥帶進自己的領域,然後築第二、第三、第四個巢,也有可能和同一隻公鳥連續築好幾個巢。官田水雉復育區(以下簡稱復育區)曾記錄一隻母鳥,在一個繁殖季,與三個不同池子的4隻公鳥做了八個巢,也曾記錄一隻公鳥和同一隻母鳥,連續做了五個巢。可以記錄這些行為的原因,在於水雉的領域性極強,只要建立起自己的領域後,便會待到繁殖季末期,領域行為才告瓦解。因而在未做個體標定時,可以根據在各自領域內的水雉,給予編號以利觀察。


配對中的水雉,左邊體型大為母,右邊較小為公(攝影:李文化)
6A是指繁殖期時,進入復育區六號池公水雉的編號,依公鳥進入的順序排列為6A、6B、6C…。母水雉的編號多加F(Female)做區別,依序為6FA、6FB、6FC…。水雉採1母多公,或稱1妻多夫的繁殖生態。母鳥負責下蛋、驅趕敵害,公鳥負責築巢、孵蛋、育雛等工作,因此巢位的編號跟著公鳥走。例如6A1,即6A所築的第一個巢,若一隻公鳥如有機會築第二個、第三個巢,則依序代號為6A2、6A3…依此類推。


93年6月24日17點15分。6B進入六號池己有10天,這些日子以來牠和6FA終日依偎,待在六號池東半部覓食。6B和6FA選在六號池東北角的菱角葉上築巢。巢的編號為6B1,距離賞鳥牆不到30米,所以很容易觀察6B和6FA的行為。六號池東南側覓食的6B,在回到6B1前,會驅趕在巢位旁的紅冠水雞,然後再回到6B1。6B伸長脖子、低頭、翹尾、檢視巢位,並不斷發出格格…格格…的持續性低鳴,6B借此行為吸引6FA的到來。


早上7點34分,6FA在巢上產下第四顆蛋,可惜前兩顆被6B叼走丟棄,現在6B1上只能見到兩顆蛋。水雉一個巢是否只下四顆蛋?幾年來總令筆者感到納悶。為此,今年特別觀察水雉交尾和下蛋的行為,才發現水雉可能經常發生棄蛋行為,每巢四顆蛋的平均值可能被打破,這個問題有賴往後幾年多加觀察才能証實。


母水雉生蛋(攝影:鄧伯齡)
稍早12點30分,6FA試著在6B1上孵蛋,蹲下身體後用雙翅和前胸,將所生的蛋抱在懷裡。母水雉抱蛋的行為,只是偶發性的被記錄到幾秒鐘,這樣的時間與公水雉用22到27、28天的孵蛋時間相比,尚不致推翻公鳥孵蛋的常態。推測母鳥可能透過這樣的行為,去感應巢中蛋的多寡,做為再交尾或下蛋的依據。鳥類世界是否有數字觀念,筆者不敢妄下斷言。因為簡單的鳥類行為,若要成為科學的理論,舉証的過程就變得生硬刻板又困難,數據過少,只能先建立假設再觀察研究。


6FA在6B持續鳴叫中來到6B1上,伸長脖子、低頭、翹尾、檢視巢位,並發出格格...格格…的低鳴聲。仔細聽,可以分辨出6B和6FA的叫聲相近,但高低頻率各有不同。6B主動將6B1的位置讓給6FA,讓6FA可以穩穩的站在6B1上。然後6B跳上6FA的身上,雙腳站在6FA的雙翅上。剛開始6B身體重心不穩,因此雙翅微張,上下略為拍動,為身體保持平衡。下方的6FA背負6B頗為吃力,身體不時左右搖晃,有時嘴裡發出低鳴的咕咕…咕咕…咕咕…。


6FA不斷搖動身體的同時,6B會輕輕的啄6FA頸背,水雉頸背上那塊金黃色的斑塊,可能是水雉交尾時,公鳥去啄特定位置時演化出來的,筆者只能推論不敢下斷論。一下、二下、三下,總共啄了18下,6B可能利用輕啄的方式安撫6FA的情緒。當6FA的情緒較為穩定,身體不再左右搖擺,6B才會將雙腳的位置,逐漸由6FA的雙翅轉到背部。此時6B雙腳漸漸彎曲,身體慢慢挺立,重心緩緩的往6FA的尾部移動。6B移動的同時用跗蹠和小腿夾住6FA的尾部,兩腳上下交替摩擦著6FA的尾部。


水雉交尾(攝影:李文化)
6B利用這樣的動作和本身的洩殖腔,去感覺6FA洩殖腔的位置,6B微張的雙翅,依然繼續拍動沒有停止。當6B找到6FA洩殖腔時,6B的身體會更往下沈,利用自己的尾部,撥開6FA的陰道,再將陰莖插入,這時6B的重心已經退到6FA的身體外,因而加速拍動翅膀,透過快速拍翅的動作,達到平衡身體、射精,完成交尾。交尾的過程約二至三分鐘,但真正性器官的接觸約只有二至三秒。


水雉交尾的行為常在午後發生,一天次數多為一次至二次,若有兩次則中間相隔約兩小時。水雉完成交尾後,公水雉常會由母水雉的前方下來,可能向前走幾步或飛幾公尺,然後抖動身體、理羽或洗澡。母水雉讓公水雉在背上折騰了兩三分鐘之後,羽毛早已凌亂,當公水雉下來後,母水雉便開始理羽或是洗澡。


生殖再重要,羽毛也不能弄亂,這是鳥類求生存的第一步。四年半來生命繁衍的戲曲,一次又一次在復育區內上演,可惜這樣的情形多數人看不到。因為干擾的理由,硬體設施的不足,有太多的因為讓國人不能親身體會。心中常常自我期許,復育區內的種種,要早日讓國人可以親身體驗。因為身處其間,自自然然,您會愛上自然。


缺水的復育區讓水雉繁殖更困難(攝影:鄧伯齡)
去年入冬以來,幾波寒流夾帶的冷空氣,沒有為南部帶來水氣。清明、端午是南部的雨季,幾道鋒面在彰化、雲林便打住,半年來嘉南平原下不到幾滴雨。去年的雨量已經比往年少,今年上半年又幾乎不下雨,曾文、烏山頭水庫的水位,降到三十年來的最低水位。嘉南平原因得不到灌溉水,多數的農田處在休耕狀態,復育區也因而面臨缺水的考驗。入夏後,南台灣艷陽高照,乾燥、暖和的風由東邊吹來。復育區內的水池在高溫蒸發、土壤下滲和植物蒸散的三個作用下,一個一個水位下降、見底、乾枯,速度之快超乎想像。


『立夏吹東風,十個池塘九個空』。這句諺語,讓人對老祖宗的智慧深深體會,佩服不已。面對自然的氣候現象,復育區的工作人員雖可釋懷,但還是儘量搶救希望降低損失。三月上旬停止供水後,已近四個月沒有大量的水源進入復育區,唯一剩下的水源,是依據台糖公司的剩餘水代灌辦法,購買隆田農場的地下水。地下水每小時出水量30公噸,每天約可以補充300公噸地下水,勉強維持4到5公頃的水域。復育區內可以提供水雉棲息、覓食、築巢、繁殖的水域,約只有往年的2/5。現今棲息在復育區內的水雉有40隻,去年同期有53隻,今年的繁殖成果將受到許多影響。


聚集在泥灘覓食的水雉(攝影:鄧伯齡)
這星期清點了繁殖初期的成果,10隻母鳥和17隻公鳥築了17個巢,孵化出24隻幼雛。有三隻幼雛在孵化三天後,被闖入的野狗捕食,令人感到惋惜。未配對的有3隻母鳥和10隻公鳥,聚集在九號池內和已配對的水雉共處。現今水雉已進入繁殖的高峰,但因為繁殖面積縮減,使得已參與繁殖、未繁殖的水雉,高密度的聚集在深水、淺水、泥灘等不同的環境。以往未曾見過的繁殖生態,今年因為缺水得以目睹,意外的收穫,在未來棲地營造或管理上,有著更大的彈性和空間。雖是好事一椿,但還是經常祈禱,希望天降甘霖,讓南部的旱象早日解除。


二、三十年前,台灣從北到南,很多水域都有水雉棲息,數量不多,但廣泛分佈。近十年來,中華鳥會透過鳥友的鳥類記錄,發現水雉在台灣的數量相當稀少,最多只在一百隻上下。台南官田、下營至鹽水的菱角田,成為水雉在台灣最後的棲息地。以往多數菱農並未見過水雉,他們口中的菱角鳥,多半指的是紅冠水雞。


棲息在菱角田上的紅冠水雞,不僅會吃菱角,繁殖期時還會扯斷菱角的植株築巢,因而菱農對紅冠水雞並無好感。86年台南縣舉辦縣鳥選拔,水雉被選為縣鳥後才打響名號,台南縣民也對水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隔年台南縣政府為了保育珍貴的縣鳥,開始實施菱農奬勵辦法,透過獎金的發放,積極的進行水雉保育。菱農也慢慢瞭解,水雉這樣的菱角鳥,不是危害他們農作物的紅冠水雞,因而對水雉保育也不再那麼排斥。


87年高鐵環境影響評估定案,高鐵台南縣段,需為水雉營造15公頃棲地才能動工,水雉復育區的遠景才有了雛形。88年中華鳥會發起三年不看水雉的運動,在保育團體間受到迴響,水雉棲息的熱門景點火燒珠才逐漸恢復平靜。保育策略的推動、媒體的報導,水雉在國人的印象中,逐漸和水蛭脫離關係。國內生態保育的觀念,也因為水雉的稀有美麗,成為黑面琵鷺後的另一個明星物種,為台灣的生態保育增添一份助力。


89年起,政府與民間為水雉保育踏出了一大步,官田水雉復育區棲地營造的工作開始進行。筆者有幸受水雉復育召集人邱滿星之邀,前來參與棲地營造的工作。初到尚未動工的復育區,眼前所見是雜草比人還高、景色無比荒涼。東北季風迎面吹來,冷得讓人心寒、頭皮發麻。少許的經費、有限的認知,要在此地進行棲地營造,真可謂困難重重。無助、徬徨、疑惑不斷湧上心頭,幸有邱滿星的遠見和膽識,為水雉的明天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往後他每天高雄、官田來回奔波,虛心的招募眾人來參與,直到成果出現才稍做停息。很多個人、企業、機關團體熱心協助,有限的心力,無悔的付出。 89年5月27日,第一隻水雉來到復育區,至今已四年。


義工編竹籬以減少對水雉的干擾(攝影:鄧伯齡)
水雉在復育區的族群,從無到有逐年增加,復育區內水雉的數量、繁殖成果倍受讚同,民眾參觀復育區的感動,讓復育區的設立已是無庸置疑。逐年增加,但不會無止盡的成長。繁殖期的領域行為,限制了水雉在復育區內數量的多寡,另外干擾、食物也是影響族群大小的主要因子。復育區一共圍了2公里長的綠籬,不僅降低人為干擾,也阻擋了野貓、野狗的入侵。


利用多樣的環境提供多量的食物,讓棲息在復育區的水雉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繁殖季結束後有多少水雉棲息在復育區內,成為環境營造的參考依據。繁殖數量和非繁殖的數量比較,即反應出環境的營造成果。利用充足的食物供養較大的族群,提高繁殖基因的變異性,減少近親繁殖的比率,水雉才能生生不息。復育區的工作人員,經過一年的觀察、研究討論,並到國外看不同的生態環境,才逐一釐清水雉復育的工作重點。繁殖成功率、食物的供給、最小族群量的維持,是物種復育的三要項。為此,復育區這幾年來的冬季,常為水雉的三件大事改造環境,希望透過環境多樣性的營造,提供水雉一個健康美麗的家園。


多年來,有句話一直銘記在心:『復育區一開始你怎麼做都對,但慢慢的錯誤就會出現,你要面對錯誤去修正改進』。這是程建中老師衷心的建言,為此,筆者時時警惕不敢大意,每當環境要變更或水位調控時,都謹慎小心去處理。水雉棲息的環境以濕地為主,濕地環境營造說穿了,多半是在搞水的問題,水的問題只要能解決,棲地營造工作便完成了大半。水的問題無法解決,棲地的管理便會呈現高耗能、不經濟、漏洞百出。其它環境的多樣性,需要時間和耐性去解決,水的運用和調節,才是濕地最主要的因子。


經歷多年演替,園區呈現多樣濕地景觀(攝影:鄧伯齡)
濕地營造的工作可以很簡單,放任自然,透過時間自行演替,也可以設定目標,做人為調控,目標確定後,此棲地的營造和管理就不如想像中簡單。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的內陸濕地,多已有外來物種入侵,福壽螺為害最為明顯。要營造一個像30年前,沒有福壽螺的濕地環境,幾乎已不太可能。從事濕地復育或棲營造者,要在減少生態衝擊和棲地營造間取得平衡,就得小心再小心。復育區營造當初,工作人員憑著對水雉的一點瞭解,便開始進行棲地的營造工作。當時復育區的水域,主要是由菱角構成的單一環境。隨著長期觀察和經驗累積,對水雉所需的環境有較深層的認識。


為了能見識到更多水雉生態,召集人邱滿星積極募款,帶著工作人員到國外開擴視野。見過了泰國、大陸等不同區域的水雉生態後,復育區的環境,由單一的菱角田,逐漸朝著多樣的濕地環境在發展。四年後,水雉在復育區的數量,從逐漸增加到和緩。未來復育區的環境,會從多樣的濕地環境,轉變成嘉南平原上可以和氣候條件、地理因子、文化背景契合的內陸淡水濕地。這樣的濕地,透過水位的調控、減少人為的干預,提供水雉棲息、覓食和繁殖的環境。順天、節能、因地制宜,是參與自然棲地營造、管理的上上之策。


水雉復育工作的前四年,以提昇水雉的數量為目標。復育區內不斷的研討改善環境的缺失,希望可以達到好的成果。復育區外有台南縣政府積極的對菱農教育宣導。經過四年的努力,復育區除了提供水雉棲息外,更吸引為數眾多的鳥類前來。估計90、91、92三年,有近十萬隻鳥類,在遷徙的途中,利用復育區作短暫的休息。每年冬季,約有三千至五千隻的鳥類在此度冬。累積出現的鳥種多達109種。豐富的鳥類資源,是棲地營造當初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


菱農申請水雉保育的獎勵金,從無人過問、排斥、接受到爭取。官田、下營的鄉民,在召開水雉保護區說明會時,不僅認同、更積極爭取水雉保護區的設立。鄉民認為水雉在地方棲息是一份福氣,會為地方帶來極大的效益,種種的好處,讓參與者喜悅不已。現今生態保育深入民間,菱農盡力保護,鄉民引以為榮,他們已是呵護水雉的美麗天使。


公水雉帶小水雉覓食(攝影:鄧伯齡)
馬以工來到復育區看到的是感動。殷琪和水雉在十五公尺內相遇,感到欣慰、疑惑。邱滿星的努力,讓復育區對地方發展增添助益。現有的舵手張學文,讓復育區的營造,減少了方向偏差和生態的衝搫。蘇縣長希望復育區可以和地方結為一體,成為地方居民生活的一部份。陳總統更明確告知,水雉復育區的成立,是政府向世人宣誓,不讓物種再消失的努力。政府的政策、台灣高鐵的配合、義工汗水的凝聚,菱農教育宣導見到成效,水雉和菱農可以和平共處。復育區的成立,讓水雉多了一個美麗家園。未來水雉保護區的劃設,讓水雉多一點生存空間,如此水雉在台灣,將慢慢脫離絕種危機。


93/07/02上天送我一個生日好禮。敏督利颱風,帶著強風豪雨劃破夜空,如鬼魅般在呼嘯,拍打門窗在吶感。那樣的恐懼,如同回到孩提時,賽洛馬颱風撗掃高雄那般。強風掀起屋頂、招牌讓它們在空中亂飛,睡夢中被淹到床上的大水驚醒,全家人在風雨中愴惶逃命。今晚,吵雜的風雨聲,有如天在哭泣,要將頃盆大雨渲洩在台灣,明天會如何不願想太多?從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到屏東,很多地方的水田、旱田或道路,被水淹沒連成一片。


新聞媒體接二連三將災情一一報導,山區到海邊到處都有水災,歸咎原因,多是在行水區濫墾、濫伐,造成土石流,或西南海岸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積水等。人們私心、貪婪、造成的災害,是否會虛心改過?尚需要時間來証明。國人再次用生命犧牲,家產流失學到教訓,進一步瞭解自然的可敬與可怕。大雨是否成災?以人的角度衡量損失慘重,以自然觀點來探討,只是氣候週期的一部份。我也相信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會影響氣候形態。


科學家推論,二氧化碳排放過量,導致氣溫昇高,加速海水表面水蒸氣的蒸發。一樣的颱風或鋒面來襲會夾帶更多的水氣,增加降雨量。有人預測,未來的幾年內,還會有百年未見的敏督利、納莉、賀伯等颱風接二連三出現。當豪雨落在地面時,水泥建築和道路阻隔,使得雨水無法滲入地下,雨水到處漫流便成災。如果有較多的水田,沼澤或埤塘,都有助於讓雨水滲入地下,減少災害的損失。水雉復育區若營造成功,不僅是水雉棲息的空間,還可以成為補充地下水,減少水患的一個良好濕地。


協助整理環境的義工(攝影:鄧伯齡)
當濕地功能漸漸被世人所認知,原有的濕地被保留的機會增加,人造的生態池、湖泊、埤塘等各式各樣的濕地,亦會陸續在台灣各地出現,是好是壞有待探討。棲地營造的前題,必須建立在順應天地、愛惜自然資源、減少能量消耗的觀點做出發。參與棲地營造者,容易被恭維而流於自大、自滿,常因主觀意識,忽略過程的合法性。台灣濕地生態的衝擊,將會隨著出現的濕地一一浮現。無為只在加減之間,有幸參與其間的人,請多加省思,這是筆者衷心的建言。


颱風後兩日,雨略歇息。數十位濕盟義工,在高屏溪畔的濕地上,種植水生植物。這個新的棲地,是繼官田水雉復育區、左營洲仔濕地之後,為水雉營造的另一個家園。義工們穿著沼澤衣站在池邊吃午餐,汗水、池水早令他們全身浸濕。有的人臉上沾有泥土,髮梢黏著草枝,臉上有歡笑、有滿足,口中沒有抱怨,心裡沒有後悔。尚有幾位待在在池中,他們的身影渺小、態度謙卑,自自然然溶入天地間。距離遠了,分不清是阿善還是阿水,是紅檜或肖楠。這些義工,以往未曾相識,而今如同至親好友,為水雉、為濕地、為我們共有的環境在努力。敬天、惜地、愛人的情懷,在人間相會。默默耕耘,讓人尊敬,心存感激。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中秋烤肉與金氏記錄_給朱立倫縣長的建議信

朱縣長 您好:

多年來桃園縣在 您的領導下,世人見到了進步的果實。桃園之所以能夠進步再進步的原因,是縣民們明智的選擇,相信桃園縣的明日還會更好。今年入夏以來,敏督利、桃芝、艾利等幾個颱風重創台灣,讓國人深深體會到大自然力量的可怕。

上個月桃園也因為缺水,而讓同胞陷於水火,相信 您和縣民感同身受,必然記憶猶新。無水可用導致社會秩序大亂,水公司員工的殉職,將心比心,誰都不願見到這樣的事件再發生,桃園的苦難在 您的領導安然下渡過,在此向 您致上無比的敬意。

縣長 您辛苦了。如果桃園的鄉民還能記得水患苦痛,那麼以下所建議的事,便能見到成果,如果早已忘掉苦痛的水患,它日便見到我們所種的因,會由更多人來承受。

昨日中秋佳節,花好月圓,家家戶戶慶團圓。中秋賞月,烤肉成為許多家庭過節的主要方式。中壢市更是大力慶祝,封街、管制交通、號召縣民參與烤中秋烤的活動,透過電視新聞報導,知道參與烤肉的人約2萬人。中壢市政府希望明年可以號召更多人來參與,以期待打破金氏世界紀錄。聽到這樣的報導,心中實有許多感觸。

國人打破世界紀錄的方式,應是建立在對環境、對社會、對生命有幫助的行為上,而不是建立在號召更多人,參與環境破壞的迷失上。

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化石燃料被人類大量利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問題皆踵而至。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會因為二氧化碳的吸熱特性,增加溫室效應的產生,讓地球越來越熱。

地球暖化讓平均溫度升高,加速南北極冰山的溶化,導致海平面升高。地球暖化加速海水表面水蒸氣的蒸發,一樣的颱風或鋒面,會夾帶更多的水氣,增加降雨量。

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大氣中氧(O2)的濃度降低,減少污染物被氧化分解的機會。空氣污染的現象也將延長,未來新鮮的空氣,對任何人而言,都將成成為一種奢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己是全球共識的環境保育議題,不分國界,不分你我,所有人皆必須身體力行去執行。

國人普遍不了解日常做息、活動,對氣候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舉辦烤肉活動還要打破世界記錄的迷失,那是會助長了環境的惡化。而且讓世界看笑話,可笑的世界紀錄。

二萬人同時參與的烤肉活動,所造成的問題如下:
1. 參與者們從四面八方滙集,汽車大量滙集排放廢氣,所造成的污染。
2. 交通大亂,不易管制,是社會成本支出。
3. 烤肉過程中,所製造的二氧化碳,加速環境的惡化。
4. 烤肉後所剩下的垃圾暴增,民眾、清潔隊員皆很難從中進行分類、回收,造成環境的更大負擔。

親愛的縣長,當 您發現這樣的活動,建立在不利人、不利己,在推波助瀾破壞環境。請問 您還希望利用這樣的活動,來打破世界紀錄嗎?請中止舉辦這種對環境沒有助益的活動,並告知國人烤肉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請您提倡中秋減少烤肉活動。相信您的睿智,不僅會讓桃園更進步,整個台灣會因為 您的開釋讓環境更好,這是全民之福。

祝 您愉快 鄧伯齡2004/09/29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林雕(摄影:钟金男)
林鵰 Ictinaetus malayensis 有著寬長的雙翅、樸實的羽衣,翱翔天際、穿梭樹林,緩緩飄盪在雲間...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滿足

熊鷹(攝影:柯樹恩)
公路、斷崖、太平洋 。俯視腳下、浪花紛飛,眺望遠方、海天相連,抬頭仰望、峭壁矗立,白雲朵朵、飄在海面,熊鷹緩緩、飛過眼前 ,攜手共遊、滿足心田。
2005南澳的夏天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油桐花

油桐花 (攝影:鄧伯齡)

滿山油桐 遍地白花 清風拂面 景緻如畫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天使

種植蓮花的義工 (攝影:鄧伯齡)
水雉在台灣的數量一直都很少,隨著開發腳步的快速與棲地不斷減少,到今天只剩下幾隻在台南地區苟延殘喘,其它地方幾乎已無水雉的記錄和足跡,偶而宜蘭有發現,高雄有記錄而已。多年來,鳥友們都已意識到水雉在台灣絕種的危機,除了接受以外,對水雉族群的延續並沒盡到多少幫助。對多數鳥友而言,水雉只不過是在絕跡前的稀有鳥種罷了,重要的意義也只是為了要一睹美麗丰采,除此之外,水雉和鳥人之間,其實找不到相互關連。


88年夏天,中華鳥會發起不去看水雉的運動,雖然消極卻也可喜,至少尊重的觀念已漸漸受到重視。各地賞鳥人口越來越多,也意味著走向自然的風氣越來越普及,但是如果看鳥的過程中,尊重生命的態度沒有深植人心,那麼,野生動物所受的干擾也就越大。適可而止、保持距離,絕對是值得讚許和鼓勵。


賞鳥人只是大多數鳥友對自己的美稱,實際一點倒像趕鳥人,因為有很多野生鳥類,原本都有一個很好的棲息環境,卻常常因為稀有,讓賞鳥、拍鳥人口傳相誦而趨之若鶩,只為了再近一點,便把鳥兒趕跑了。這樣的事,一次又一次的在上演,也接二連三的發生在水雉身上,應驗「美麗即是錯誤」,承受不斷的被干擾而至無處可以居住棲息,族群沒有地方可以繁殖延續。水雉若真在台灣絕跡,其實鳥友們直接或間接,都脫離不了殺戮的罪過。


賞鳥人們還是無所警惕,一定要和水雉相約在今生,絕不願意等待到來世,這樣的事實一直在重複上演。其實很多鳥可以不看,很多地方可以不去,尊重彼此的空間,對本土的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是一種福份,對於很多綠色團體或個人,都會有所成長,約束自己不看水雉,讓瀕臨絕種的水雉不受干擾,就像墾丁南仁湖或龍坑一樣,不去又何妨,只是很多機關團體與個人,處心積慮透過層層管道,頻頻造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因為尚未接觸自然以前,不知稀有的可貴,視若無睹;而接近自然之後,沒有造訪便心中有所不平。不看水雉的運動發起後,在鳥友口中有太多的抱怨與不平,更找很多藉口和理由來滿足一睹水雉美麗丰采才甘心,對錯之間,吵吵嚷嚷、爭戰不休,永不休止。


如果有一天,可以為水雉族群的延續盡一份心力,不知您是否願意前來參與,如果可以,相信不僅在夢中,在現實生活中,您的埋怨和不平,都會因為付出行動,進而停止、撫平,直到慢慢消失,更能在往後的生命裡,和凌波仙子的美麗倩影同行。期待這樣的希望會實現,更期待有更多的力量來參與,不僅為水雉的棲地族群作努力,更為這片供我們生長的土地,多盡一份愛心。


棲地的營造和水雉的復育路程相當艱辛,沒有前例可循。從族群數量的調查統計、生態行為的觀察記錄、復育計劃的構思研擬、經費來源的補助和申請,進而棲地的選定、租賃、動工及營造所應花用的成本等,在怪手尚未開工前,前置作業早已花掉很長的時間,好不容易在去年冬天開工後,更是發覺困難重重,台糖在土地承租上的繁複手續、刻意抬價,和鄰界私有土地間的劃分界線和協調;更要虛心學習菱角種植的學問,在現行環境選定種苗和土地時間的配合,才能在幾個月之後,看到菱角田吸引水雉前來停棲。


一眼望去,4個3米深的水池,廣達7公頃的復育地,在初步完工只是踏出一小步,尚有植被選定、搬運到種植,定期在缺水的台南辛勤灌溉,發動義工前來幫忙整理,光是說服和告知,也要花費相當多的力氣,主動前來參與者,卻是寥寥無幾。嘉南大圳在3月1日給水,也為水雉復育棲地注入無比的希望,可是問題也因為水位的慢慢升高,而一一浮現。


水量是否夠多?二十天內,無法注入足夠的水量,它日還要再編經費買水;吳郭魚和褔壽螺的危害,也會一一浮現;經過仔細設計的土堤,也因為承受不住水壓而遭沖毀,是要立即修護還是即刻洩洪等,都要立即裁定;計劃進行中,還有數不清的變數產生,如果無法一一克服,那麼,多年的辛勤將付諸流水。

潰堤的水池 (攝影:鄧伯齡)


嘉南平原沒有任何屏障,在東北季風和颱風肆無忌憚的吹襲時,生長良好的菱角,可能會因風浪太大而遭連根拔起;以上種種浮現的問題,都致使完工總是遙遙無期,工地監工更要高雄、官田,日復一日,來來去去,負責棲地復育的鳥會前理事長邱滿星鳥友,為此已付出了相當多的精力,原本瘦弱的背影也更加的消瘦、孤寂。


如果問題可以輕易解決,那麼,他就不會如此無力,因為還要考慮經費是否足夠把棲地營造的更好,可以種植適當的植物讓野鳥遮蔽休息;往後是否有能力自行經營管理,自給自足;多深的水位,可以種植多大的菱角苗,才能讓菱角長好,讓水雉受到吸引駐足停棲;更怕它日,水雉不願在此棲息繁殖;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父母親對子女的生育、對家的付出,希望有一個良好環境,可以生生不息;期間又怕挨餓受凍,沒有接受好的教育,不能出人頭地、不能成家立業、不能讓子孫生生不息等,皆要在很多不如意中,一一克服,盡其努力的給予再給予。整個計劃的過程,絕非是幾篇紙上文章,天馬行空、輕輕鬆鬆。


如果以上的專業,您都無法出一份力;如果您還一直在抱怨,為何不能去看水雉的同時,何不向猛禽組組員學習~學習在感受到青山綠野的壯麗時,知道稜線上的身影會讓人心醉神迷,卻要有足夠的領域提供棲息;瞭解天際英雄雖然美麗,更需要對牠適時的尊重。


不要將觀察變成干擾,不要讓調查成為迫害,族群數量才不會越來越少;明瞭環境雖然可以自行演替,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參與,為棲地復育添加一份助力,盡可能在創傷的大地上,添加一點點綠意,好讓更多的生命可以生長休息。他們犧牲假日,主動前來,用誠心在官田默默耕耘,讓一株株幼苗回歸大地,為水雉復育奉獻心力,口中沒有埋怨與嘆息。


或是效法水鳥班的學員~頻頻在南部海岸溼地實習,呼吸海風的氣息,也同時感受西南溼地的珍貴,萌生對土地的尊敬愛惜;更明瞭棲地復育的工作,是多麼的重要迫切和亟需,才不致使萬千候鳥無處休憩;心中關心的焦點,不再只是辨別鳥種的差異不同,或是稀有的新記錄而已;想要為這片生長的土地多盡一份心力,自動撩起褲管、捲起袖子,費盡力氣把一桶一桶的池水提上土堤,參雜著愛心和汗水,灌注在一株株苗木和草莖,祈求上天可以給這些幼小的生命,多一點陽光和小雨。



正在打水的義工 (攝影:鄧伯齡)

鳥會一直在努力、進步,參與麻雀班訓練教育的講師,希望現有的環境保育要讓更多人知道、明瞭而珍惜,不要只把心思停留在蟲魚鳥獸,或是望遠鏡的狹窄空間裡,他們花費時間編寫教材,讓往後參與鳥會的民眾和學員,知道棲地復育的重要、鳥會對環境保育棲地營造的投注與進行,和為這片土地所曾經付出的心力。


這樣的話,一直反覆縈繞在耳際,是出自鳥友內心的聲音:「那一天雙膝著地,沒有半點的卑微心虛,用力的挖開泥土,才感受到和自己生長的土地是那麼的親近與疏離;在種下樹苗之後,用手將泥土撫平,才明瞭前人的路是多麼坎坷不易。現有的環境,需要更多的心來珍惜。想俯首加以親吻,告訴這片土地,謝謝您!更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為您多盡一份心力。」


水雉復育工程第一期的半年來,也許您未曾注意、也不曾關心,錯失機會無緣參與;許多人的默默耕耘,或許也只是被當作笑話而已。7公頃的草生地到現有雛形,卻是幾許鳥友,用有限的時間和珍貴的假期,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一點一滴付出心力,日復一日的努力;更讓邱滿星鳥友的消瘦背影添加孤寂,讓臉上的容顏添增風雨,乾癟的肌膚更為加黝黑不已,期間的辛苦也只有自己告訴自己,他用他的生命在努力幫助更多的生命找尋出路;讓更多的你我有機會來參與水雉的棲地復育,用希望讓孩童、青年與老人共同打造夢想,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多盡一份心力。


即將展開的第二期工程,更加困難、艱辛還是要繼續。因為官田的水雉復育地,會讓台南地區的水雉多了一塊良好的棲地;會讓南遷北返的候鳥多了一處可以落腳休息;讓更多的生命得以棲息延續;讓政府和人民瞭解棲地的復育,是可行而願意參與。一步一腳印的凝聚,不是要讓希望遙遙無期。


親愛的您,豈可忍心錯過。只要您願意,官田離高雄並不遠,一個半小時即可到達,搭乘火車在隆田下車,漫步鄉間小徑,感受南台灣特有的清風暖陽和小鎮風光,您會發覺心靈更加平緩,智慧在增長。春夏交替的五月,美麗,不只是因為母親節的緣故而已,因為諸多生物在此季節繁衍後代而生生不息。建議鳥友放下心愛的望遠鏡,讓它在家裡好好休息,帶著一顆喜悅的心,透過不同的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奇蹟。


望遠鏡輕輕鬆鬆的讓人們把遠處的景物看得清楚,卻也相對的忽略、遺忘圍繞身旁的生命正在呼吸與輕唱,掛在胸前的望遠鏡,容易阻礙您想停下、蹲下、跪下或趴下和土地親近,更不會有孩童的赤子心,去細細聆聽泥土的聲音,更難感受自己內心的呼喚與大地間的相互共鳴。誠心的建議您,學習放下,放下您的望眼鏡,不要為它所僅有的幾度角所捆綁,因為望遠鏡以外的世界,是如此的遼闊、如此的多采多姿和美麗,帶著對自然的愛戀和勇氣,學習對生命尊重,您會渴望前來參與。


參與水雉的復育工作,讓許多人在烈日下耕耘、在風雨中努力,縱然雙膝著地,也要將一點一滴的希望力量凝聚;懷孕在身的李雪玉,站在烈日的土堤上為樹苗灑水,為水雉復育付出心力,也為自己已出生和未出生的子女,營造更好的空間與環境,和大多數的人一樣,為迎接誕生而努力。


許多路人只因為認同,便親身參與,縱然從未看過水雉,也不會覺得對不起自己,因為只希望趕在春天來臨時,為稀有的水雉營造一個良好的棲地,讓水雉可以安身立命、生生不息。日落西下,在池邊,他們共同許願種下一株苦楝的樹苗,取名叫「希望」,期待人間四月,可以希望無限;期許美麗的五月,可以聽到生命在此繁衍。沈醉夕陽緩緩,清風暖暖,感受天使為伴,今生無憾。

水雉生態史


白花水龍上的水雉巢 (攝影:鄧伯齡)

1、 水雉家族的介紹:全世界雉鴴科鳥類一共有8種,多都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之間。台灣僅有一種(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英文名稱為 Phesant-tailed Jacana ,意思是如同雉雞一般,俱有長尾羽的雉行鳥科鳥類,又名水雉。水雉分佈範圍廣佈於中國長江以南至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印尼、菲律賓南至印尼,範圍偏及整個東南亞,台灣為地理分佈的最東側,和其它的7種雉鴴科鳥類的比較上有著三個顯著的差異:
一、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羽色差異相當大,可能是為了夏季繁殖和冬天有利於棲息躲藏。
二、擁有較善於長距離飛行的狹長型翅膀,並有隨季節遷移的現象。
三、鳥蛋上呈現均勻的咖啡色澤,無黑色的斑紋等。


2、 主要棲息環境:雉鴴科鳥類喜好棲息在大型的淡水湖泊、埤塘或沼澤, 因為空曠大型的水域,可以提供相當的警戒距離和比較豐富多樣的棲息環境。這對於警戒性強的水雉而言,繁殖期擁有足夠的警戒距離,非繁殖期有足夠的棲地覓食都是相當重要的。


3、菱池倩影如何來:雉鴴科鳥類因應環境所需,演化出獨特細長的腳趾。當水雉在浮葉植物上佇立或行走時,細長的腳趾有利分散身體的重量,讓水雉可以從容不迫的在浮葉植物上一邊行走一邊覓食。動作優雅羽色艷麗,再加上在台灣水雉的棲息環境以菱角田為主,因而博得『菱波仙子』的雅號,在菱農的口中和官田地區的居民則慣稱水雉為菱角鳥。


水雉在台灣的數量可能原本就不多,日據時期日本人發覺水雉的稀有和美麗,更是封為『天然記念物』加以保護。而今隨著經濟發展和農業的轉型,散佈在台灣各地的淡水埤塘多被掩埋或變更使用,使得水雉生存的空間日益消失。官田地區因為保有大面積的菱角專業區,成為水雉在台灣僅存的主要棲息地。


4、食物取向:依水雉的棲息環境、覓食行為與身體結構加以觀察和分析,發現水雉多以偏好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為主,偶爾也會吃一些植物的種子。食物種類繁多,如水蠆、負子蟲、牙蟲、金花蟲、蜘蛛、平卷螺或福壽螺等、有機會也會捕食青蛙、蝌蚪或魚、蝦等,也曾記錄到水雉在稻田間啄食稻穗的行為。棲息的環境越是多樣,便可以孕育種類越多的生物,如此可以提供水雉更多的食物來源。


吃睡蓮種子的水雉幼鳥 (攝影:邱彩綢)


5、繁殖期的開始:水雉廣泛分佈在東南亞地區,然而繁殖時間卻頗有差異。主要是因為天候、季風、雨量、食物來源等環境因素所影響。印度南部因季風的因素,繁殖期集中在6至9月,熱帶地區的斯理蘭卡於元月份就開始。在台灣水雉因應菱角種植時間,要到春夏交替的四月才開始。水雉的繁殖從公鳥對繁殖地的佔領、鳴叫吸引母鳥、配對、築巢、交尾、下蛋、抱卵、孵化、教導幼鳥覓食、幼鳥離巢、到第二窩開始。繁殖季從四月開始至十月結束,長達半年之久。


6、水雉的婚姻大事:據國外文獻記載和國內的觀察研究,水雉的繁殖行為明顯呈現一妻多夫方式,這樣的繁殖行為在鳥類中是比較少有的現象。整個繁殖季母鳥所參與繁殖事務,除了看守自己的領域外,便只負責交尾和下蛋,其它和繁殖有關的事務多交給公鳥來完成。因為母鳥有更多的時間和其它公鳥進行交尾產出更多的卵,進而達到繁殖率提高的效果。國外文獻曾記載母鳥在繁殖期可與數隻公鳥進行繁殖,最多可以繁殖到10個巢。水雉繁殖的生態行為,依據不同階段列出下列幾點介紹。


一、領域的佔領:台灣的水雉繁殖生態行為受菱角影響相當大,一年生的菱角在春天發芽,至四、五月菱角的植株長到可以支撐水雉的重量時,水雉才會利用菱角葉築巢繁殖。成熟公鳥或母鳥築巢的位置,會重覆去年的同一領域,也可能被迫另尋新的繁殖領域。當第一隻公鳥進駐一個新環境之後,公鳥便透過不斷的鳴叫吸引母鳥前來,進而也達到領域宣的目地,對於其它前來的公水雉主人會上前驅趕。


其鳴叫的叫聲為NIU.NIU.NIU. . . 每次鳴叫的長短不一,約為2至5秒。公水雉鳴叫的次數,一天之內可多達200至300次。母鳥對公鳥的鳴叫偶爾也發出 ㄠˊ.ㄠˊ…等鳴唱來回應,若是心靈相契,母水雉與公水雉便會喜悅相隨。這樣求偶鳴叫的行為會持續好幾天,直到交配母鳥生完蛋公鳥開始抱卵才告結束。


二、配對:當公鳥吸引母鳥之後,即在領域內和母鳥配成對。此時的公鳥便時時刻刻跟在母鳥身邊,不許其它的公鳥接近母鳥,而母鳥也不許其它的母鳥進入屬於自己的領域。若有其它的母鳥進來,則兩隻母鳥會展開強烈的打鬥,母鳥和母鳥之間的打鬥往往會比公鳥來的激烈。配對後的公母鳥完成築巢、交尾到完全下完蛋,約需要十天到半個月之久。


三、築巢與交尾:和其它共存在同一環境鳥類相比,水雉對於巢位選擇較為嚴苛,離岸邊有相當的全安距離。對於巢材的選用卻多樣而簡易,以就近環境可以利用植物之莖、葉等,樣式簡陃的巢與環境相當搭配不容易被發現。


築巢的過程公鳥會不時吸引母鳥前來觀看,直到母鳥認為滿意之後,母鳥會站在巢上將頭部伸長壓低,以尾羽翹高的姿勢吸引公鳥進行交尾,從開始吸引至交尾結束,整個過程約一至三分鐘不等。交尾的時間多在中午後被記錄,一天內可能三至五回。已開始配對交尾的母鳥,也會飛至領域以外和其它的公鳥交尾後再回來。



在巢上交尾的水雉 (攝影:陳建樺)

四、下蛋:開始交尾約兩三天後母鳥即開始下蛋,母鳥一天產一個卵,一巢平均四顆蛋。剛產出的蛋呈現晶瑩的暗綠色,與空氣接觸後漸漸轉為褐色至咖啡色,健康的蛋呈現濕潤有光澤,壞死的蛋常會出現白化現象。負責抱卵的公鳥在母鳥剛產卵時,抱卵時間較短,經常等到母鳥產完四顆蛋之後公鳥才積極抱卵,如此可能可以讓巢中的卵集中時間孵化。


當公鳥開始抱卵時便安靜下來不再佔有廣闊的領域,也不在意母鳥和其它外來的公鳥配對。一個繁殖期母鳥可能與附近1、2至5、6隻不等的公鳥配對繁殖,如果時間許可,母鳥也可與同一隻公鳥在一個繁殖季節繁殖一到四窩不等。許多文獻記載在良好的條件下,母鳥在一個繁殖季可以繁殖8到10個巢。


五、抱卵:公鳥在抱卵的過程中警覺性相當高,並且對於可能潛在威脅的危機都會上前驅趕,從最小的小鷿鷉、紅冠水雞到大白鷺等。與水雉共生的鄰居中,最令水雉感到威脅的即是紅冠水雞。


雖然未見紅冠水雞去吃水雉的卵或攻擊水雉幼雛,卻經常見到水雉花相當多的時間在驅趕紅冠水雞。而當抱卵中的公鳥發覺巢有危險之際,常會在附近另築新巢,並用嘴將蛋滾到新的巢中,然而這些干擾會導致水雉的孵化率降低。


六、哺育幼雛、水雉是屬於早熟形的鳥類,出生後幾個小時之後即可行走。小水雉在親鳥的看護之下自行覓食,長期的觀察中未曾見到親鳥有餵食幼雛的行為,只見親鳥無時無刻地在小水雉身邊守護。隨著小水雉漸漸成長,離開公鳥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但始終在公鳥的領域內活動。


幼雛孵化後約在二個月至二個半月間便可以飛行獨立自主,此時可能離開公鳥的領域自行擴散到他處,或隨公鳥與其它的水雉群聚度冬。公鳥在小水雉孵化幾天後,只要環境許可,公鳥可能在巢位附近另築新巢,再吸引母鳥進行配對交尾。

七、公水雉一個盡責的好父親:小水雉剛孵化時體型驕小、體重只有幾公克重,約成人的姆指大小,對於週遭的任何危險皆無力防禦,唯有靠親鳥保護。氣溫降低、下雨或危險來臨時,常常可以見到公水雉將小水雉挾在翅膀下保護。親鳥愛子心切幾乎會攻擊所有的敵人,但能容許上一巢的亞成鳥偶爾接近雛鳥。


公水雉和小水雉一起在菱角田上覓食 (攝影:陳建樺)


曾經觀察到同一親鳥所繁殖出來的亞成鳥,幫忙把剛孵化幾天後的小水雉帶開,讓公鳥安心的去與其它侵犯領域內的公鳥打鬥,如此協助親鳥共同照顧幼鳥的行為,在鳥類的世界中較為少見。公水雉驅趕的敵人從紅冠水雞、黃小鷺,中白鷺到誤闖的人類都會加以攻擊。當親鳥無法趕走敵人時,便會以擬傷的行為吸引敵人的注意,讓小水雉可以避開危險,小水雉在無法逃離危險時也會出自本能,利用假死不動來保護自己。


八、水雉的天敵:由於水雉剛孵出時體形過小無力保護自己,空中的猛禽、週遭的鄰居和水面下的水族等都可能成為小水雉的敵人。曾記錄吃掉小水雉的有:黃頭鷺、夜鷺、蛇、烏龜、和掠食性魚類如:七星鱧等。


九、換羽:台灣水雉的繁殖期集中在四到九月。繁殖季接近末期,華麗的繁殖羽對水雉本身可能成為一種累贅,很多不再參與繁殖的水雉,便開始更換身上的羽毛轉為度冬用的非繁殖羽,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準備。非繁殖羽的羽色為土褐色,蜷伏在菱角田間的水雉,只要不動便很難發現它們的身影。


換羽的過程常會導致水雉無法飛行,遇到危險則會利用潛水或體色來保謢自己。入冬後成年水雉的非繁殖羽和水雉亞成鳥的非繁殖羽有著些微的差異,判別的重點為小水雉的頭頂呈現紅褐色、眼睛虹膜為黃色、無白色眉班。


十、度冬:秋冬時節許多水生植物便逐漸凋零,水生昆蟲亦不再大量繁衍,由於食物來源有限,水雉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食。如果覓食環境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安全性,水雉的食場和夜棲可能是在同一個環境之中。若是其中一項不能滿足之時,水雉可能將食場和夜棲的地點分開。


入冬後的水雉經常呈現集體群聚的現象,利用共同的防禦以增加存活的可能。曾經觀察到水雉在夜間的生態行為多以棲息在浮葉植物上蜷伏不動,幾乎未見過水雉在夜裡覓食。冬天寒風剌骨之時,水雉寧願棲息在有浮葉植物的池中央,也不太願意靠在岸邊避風,可能是池中央可以得到充足的安全距離。小水雉如果有幸度過第一年冬天後,第二年的夏天來臨時便會參與繁殖,但是否會和親鳥產生近親交配的繁殖行為,在尚未作過個體標定其結果就不得而知。

註:參考書目 SHOREBIREDS An identification guide to the waders of the world Peter Hayman、John Marchant and Tony Prater.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看似無情若有情--再記四草繫放


參與繫放架網的工作人員 (攝影:黃淑貞)

從不曾見過哪種鷺鳥,可以在空中耍特技,蒼鷺先是一個俯衝,再來一個翻轉,有如空戰中的戰鬥機,戰技純熟,又像霹靂舞者在空中展現肢體的美感,不僅洗刷鷺鳥只會鼓動雙翼飛翔的印象,也讓我看傻了眼,直到聽到一聲「叭」才想到是在高速公路上,時速只剩50公里,不禁捏把冷汗加速前進。


錯過了前次四草的繫放一直耿耿於懷,今日繫放八人組再度與台南鳥會合作;下了班,匆匆安置好女兒,四點多到四草,沿途的大怪獸挖土填池,已將夢幻的四草保護區切割得令人心傷。尋覓中,不覺來到前陣子新發現的草澤,失去鹽民管理,水位高漲無法退去,只看到長腿族的鷺鳥與高蹺,及滯留不去的鷹斑鷸,鮮有「短腿怕水的鷸鴴科水鳥」。


繫放小屋一到,心情不覺一鬆,前方綠意盎然,心胸開闊舒坦,錯過會合時間,早到的鳥友已把車一前一後整齊排列,空出位來,大喜之餘,右轉方向盤打算泊車,只聽到一聲「鏘」,車子一傾,完了!下車察看,右前輪不偏不倚的掉入水溝裡。想想小事一樁,等待鳥友回來幫忙,可是,天色已漸昏暗,仍不見來人,只好借來電話,接駁「道路救援」,而人煙稀少的南寮如何讓司機找得著呢?「大眾廟」成了轉接站,掛上電話,徒步前往。


今天沒有夕陽可以玩賞,沒有飛過的身影令人呼喊,強勁的北風,助長陰霾的天空,景象蕭瑟無比荒涼,內心交錯更加徬惶,只有灰暗可以形容,唯有孤單相依為伴,長期置身自然工作,今日換得無比失落,前人的努力,未曾停息,漫漫長路,卻依然坎坷無比,感受這塊土地的芬芳,便不再寄情異國他鄉,四草曾經擁有的壯麗遼闊雖然早已不在,現有的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卻是多少前人用青春歲月換來!


冬的腳步已近,夜隨黑暗降臨,望遠鏡仍在風中抖動,路旁魚塭沒有任何鳥蹤,棕背伯勞已在田菁上休息,空中白鷺只剩下朦朧剪影,走在路上,頻頻回首,期盼即時就有援手,希望救援車輛可以儘快接駁,可以中途接我,可以省掉疲憊不堪的腳步還要向前走,可以趕快感受人世溫馨的燈火,可以快點告訴世人,現有環境保育是需要更多真心的你和我。


架網歸來的眾人,見到工程浩大的拖吊車,不禁笑我小題大作,他們那知弱小女子的苦呢?原來學樺的愛車,命運與我相同,藉由他們的協助,力爭上游回到地面;同一個地方,發生兩起相同事故,真擔心夜晚來臨的曉寧也會步入後塵,連忙佈置好安全的泊車環境,以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大夥兒嘻笑一陣之後,留下台南鳥友用心守候,再三叮嚀不可遠離崗位,更要定時巡網,便往安平享用名聞遐邇的蝦卷。誰知,學樺受到撞擊的車,管路破損,水溫升高,不敢再開,只好在四草大橋附近棄車,7人共乘一部1.6V,好溫馨,真的情非得已,我們不是故意的。 


北風呼呼的吹,空中迴響著青足鷸的「就、就、就」,及其餘不易辨認的水鳥叫聲,模糊的眉月掩映在高空的雨層雲當中,遠處市區燈火,在黑暗中閃動著明亮魅影;近處廢棄鹽田,可見休息中水鳥,模糊不清;首次穿沼澤衣,還問是否有前後,自然是笑話一則,也心虛反省,上課為何不多用心一點。然而因尺寸不合,以致腳踩入泥沼之中,要人「提拔」才能自困境中解脫;


想像自己是逐水而居的漂鳥,在寒冷之中單足面風而立,不禁佩服牠們的勇氣與堅毅!冷,讓人不禁下意識地拉拉單薄衣袖,看來人類缺乏羽毛的庇護,想要與風抗衡還真難呀!在手電筒的微弱燈光下,掛網的金斑鴴隨風擺盪,北風吹得網子向南方鼓漲,親手解下逆風自南方中網的金斑鴴,無限欣喜。


繫放至今,第一次解網,這是經過允許而非擅作主張,老師在旁指導,心中難免有所緊張,小心翼翼的順著頭部、翅膀的方向依依解開,當解下最後一條細線時,手中的金斑鴴讓我覺得無比榮幸!謹慎地把金斑鴴裝入棉布袋中,拉好袋口,防牠逃脫,快樂喜悅地往回走。


一不小心,跌跪在泥沼當中,下意識地抬起握有鳥袋的一隻手,另一隻手即時撐地,幸好袋中的金斑鴴沒有離手,沒有落入水中,沒有讓水灌入胸口,打開布袋檢視,雙手護著金斑鴴,感受牠微溫的身軀,奇快的心跳,如同捧在心頭上的寶貝,深怕中網的牠驚嚇過度,休克而死!


長久以來,繫放一直與「克難、刻苦」劃上等號!「通宵達旦、徹夜未眠、光線不足、缺乏衛浴」都是前輩們的經驗之談;去年10月首次參與,就是在兩盞車燈的照明下,坐在砂石地上揭開序曲,沒穿沼澤衣、脫鞋或穿著涼鞋下到魚塭,很原始、很隨興!而台南鳥會的繫放小屋,真是高級享受,可以充泡咖啡、吃肯德雞、沖熱水澡,甚至擁被入眠。


因地利之便探班的鳥友,常攜帶各類佳餚,每到一批,補給品即刻上桌享用,在未巡網、未測量的空檔,還可以翻看鳥書、攝影雜誌,並討論書中新訊。良好的工作環境,令長久克難在高屏溪繫放,只有一張桌子、只能喝水、並且常灌溉農作物的我們,羨慕無比;在黑暗中的那一盞燈,感覺特別溫馨。


溫暖的繫放小屋,擠滿志同道合的伙伴,凝聚共識的相處一起,使得寒風中的作業格外顯得意義非凡。此次收網,金斑鴴3隻、夜鷺亞成鳥2隻,在默契下,金斑的測量由我接手,經過一年的學習,純熟度依然不夠,數據也有幾許誤差,幸好老師在場耳提面命,耐心指導,也就能放心去做!做中學、學中做,只要虛心學習就能補拙,時時要求,謹防犯錯。


印趾模的國彰早已就緒,捧起金斑鴴幫牠洗洗腳,以期待有個美美的腳模!測量完成的鳥,毓貞為牠們留下重要的翼式與美麗的倩影,以做為往後的教材和記錄。紛紛回到籠中的牠們,有著幾許無奈,體力尚未恢復,並且驚嚇過度,此時放行,在寒夜之中凶多吉少,只有請牠們再陪我們共渡一晚。


天候真的不佳,北風既強又冷,月兒早已無蹤影,空中不再有鳥鳴;再次巡網,因有經驗也就較為篤定,仍然迎風來到黑暗的下網處,「有鳥」,而且在老地方。勇敢細心的自其落網方向解鳥,牢記要訣:「怎麼進去,怎麼出去」只是,只是感覺不對勁,在強風的吹襲下,脖子纏繞細線的金斑顯得很無辜,拆解鳥網更加不順利。為了不讓強風干擾情緒,內心努力保持鎮定,記取各種正確指令,一步一步井然就序。


然而又強又冷的北風一陣一陣起起落落,霧網上的每一條線,便忽鬆忽緊地不時被牽動,解鳥的動作一秒一秒過去,雙手交替越加笨拙,感覺心中無限焦急,更加驚惶失措,又怕犯錯,即刻讓傳傑接手、阿發協助,經過一番努力,仍然無濟於事,連平日堅持不動刀、不動剪的傳傑都已經氣急敗壞準備拿出傢伙,就在欲動剪之時,終於繩、鳥分離,只是,牠的脖子軟軟的,如漏了氣的皮球,不再有生氣,而眼眸也在失去生命的瞬間漸漸退去了光彩。


北風依然恣意狂妄,網子隨風擺盪飛揚,而我的心中充滿罪惡感,誠如曉寧所言:繫放是一種看似無情卻有情的研究,而今「有情」之果尚未建構,「無情」之處卻早已顯現,這漸漸失溫的金斑鴴,豈敢再碰,罪惡滿盈不願回首。自己像是無情的劊子手!千頭萬緒,是魔?是佛?難以定奪。


前一網的喜悅、成長,隨著死亡逐漸淹沒,今晚的風很大,成效很差,空曠的四草對風沒有任何阻擋,瞬間強風頻頻出現,被吹動牽扯的霧網,在月黑風高的夜裡,不再只是繫放工具,已成為可怕的死亡陷阱,東西向架設的霧網在北風的吹襲之下,網線繃的很緊,在空中劃成圓弧,不僅不會形成網袋,也失去飛鳥撞上時的安全緩衝,冷冽的北風聲聲撕裂劃過耳際,一條一條的細線鋒利無比,飛行中的鳥在撞上時,不僅不易上網,也常會反彈。北向來的飛鳥撞上霧網,可能被鋒利的網線割斷翅膀,劃傷血管,運氣較好時,或許有幸平安無事掉落網中,自行逃脫拍翅飛走。


如果從南向而來,撞上霧網的同時,可能被彈落水中,淹死、嗆死、凍死,縱使上網也因如耶穌一般被架空,凌亂的羽毛無法覆蓋鳥體,造成失溫而死,解下的同時,常因強風牽動網線瞬間,強力拉扯時被割破傷口,或是被網線纏繞頸部,無法呼吸窒息而死,快得難以想像,生命常常只在上網後幾秒鐘便結束。即使和風向平行南北向架網,網袋被強風吹向南方集中,網袋和主繩難以分開,一樣無法形成網袋,很難上網,效果不彰,更可怕的是,夜間飛行的不僅僅是鳥,還有蝙蝠、夜蛾等其牠夜行性動物,只因為繫放員的無心,而讓一隻又一隻的野生動物結束生命走向死亡。


選擇在今日架網,明顯失策,除了缺乏成就之外,罪惡感也充斥心中,作業過程和結果,已和繫放目的背道遠離,早該動剪,不該遲疑,雖是一種堅持,卻是錯誤!大伙兒決定,以後只要一纏繞脖子,一定剪;對於氣候的掌握更要精確。回去之後每個人必須自我反省填寫報告,不要讓無知和膽怯再奪走任何一條寶貴的生命。


隨著曉寧的接班及挫折,加上體力大不如前,只有與瑤瑤去休息,人好倦,心好沉,此刻家是唯一的渴望,只想砌上一壺熱熱的茶,不要堅強,不要獨立,像一隻貓般的蜷縮,在安全的避風港舔著傷口。在意識模糊中聽到「一隻東方」,想想,待會兒再起來看牠吧!東方..待會兒..待會兒..一隻東方….


醒來已是清晨,沒想到自己久盼的繫放,竟然在睡眠中度過!睡眠中的那一片空白,眾人一樣努力的巡網、解鳥、測量、安置,忙到凌晨五時才歇息。眼見大伙兒東倒西歪的在工作台上休息,想迎接晨曦已經錯失良機 ,穿著外套走在四草的清晨,不敵穿透的寒意。眾人醒來做最後收網的工作,在晨風中,昨晚的主角展翅離去,沒有再見!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看著牠們離去的身影,國彰的話迴盪在耳際,繫放工作,挫折難免,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有些痛必須割捨。更要牢記,身為繫放員,氣候判斷、地點選擇、測量要求絕對精確,架網、解鳥輕巧熟練,自我要求絕對不可少。


繫放工作因和鳥體有直接接觸,攸關鳥類生命安危,需有健全之心態與認同,與對生命之尊重,而絕非興趣使然,或情感喜好,被規定入會年資滿三年以上,修完進階課程才能報名參與』曾經不以為然的話,一字字一句句地在腦海中浮現,敬佩前人的遠見,更加認同這樣的理念。唯有謹慎虔誠的態度,避免錯誤,才能成為專業、永遠的繫放員,為自己的理想與堅持而奮戰不懈!


昨日的哀怨悲傷,隨著展翅的雙翼遠離。曾經犯下的錯誤,也肯定不會讓它繼續,今日,我們仍需為來往
遷徙的候鳥努力,高屏溪的繫放是份苦力,鮮少有人願意學習參與,我們多加思考,仔細研擬,即將展開進行。要哀傷的情緒遠離,要繫放的情感凝聚,要四季不斷交替,要為自然保育再努力。

熊鷹

熊鷹 (攝影:鍾金男)

在藍天白雲的相映下,山的另一邊總給人無限的想望。和青山面對靜心聆聽,可以聽懂山的聲音;透過四季更替、風霜雪雨,可以感受到天地萬物和平共處的點點滴滴。


曙光乍現的同時,林鵰的羽翼已在山的另一頭劃破晨曦,沿著稜線來來去去緩緩巡弋;熊鷹早起的身影,在空中盤旋,不疾不徐。長久以來,對林鵰的身影眷戀有加,碩大漆黑的羽翼很少拍動,來去山稜之間,無聲無息,無比神祕,無限魅力,給人太多的想像。林鵰的身影常駐我心,在山林、在夢境,在茫茫人海中,陪伴孤單寂寞的心靈。我常常找不到熊鷹,但也覺得林鵰數量其實也沒多少,雖然常常可以見到,但是數量依然岌岌可危,在台灣都相當稀少。


感覺熊鷹的飛翔沒有林鵰來得美,棕褐華麗的羽飾,沒有黑色來得樸素有力;棲息在枝頭上,站姿彎腰駝背,沒有林雕的俊秀英挺;畏畏縮縮地躲在密林深處突擊獵物,更不能像林鵰覓食時的優雅巡弋,好像對於天空無比畏懼,永遠躲在山凹谷地,很難像林鵰樂於翱翔在藍天白雲。


態鷹(攝影:柯樹恩)


林鵰飛過的感受,點點滴滴永無止境,卻常在熊鷹飛起、身影乍現時化為幻滅,被窒息的震撼,不得不承認熊鷹的美麗,堆積在心頭的一點一滴,卻永遠也不會忘記。就因這樣的感動,即使長年在山林獨處也不感孤單,而願意與青山為伴,歲歲年年。


無限的滿足總在熊鷹飛起時,縱然只有剎那卻足以化為永恒,相信其他鳥友的感受也必然相距不遠。無奈何,稀有的熊鷹在台灣不僅棲地受到干擾,也因外型威猛、羽色華麗,而成為養鷹人及山地原住民(祭典)的最愛。使得原本族群數量就不多的熊鷹,量逐漸的減少到只能以〝少、少、少〞三個字來形容。


熊鷹 (攝影:周明村)

多年前,林文宏曾推測熊鷹在台灣的數量可能不出100隻,如果這百來隻的族群,每年所誕生的幼雛多被獵人拿走,而沒有新一代的族群來替補,那麼幾年後,當這些族群隨著老化逐一死去,熊鷹的族群就可能滅絕。希望、希望永遠都不要有這一天。

水雉 水雉


夕陽下的菱角田 (攝影:鄧伯齡)

目送一次又一次的夕陽後,幾許涼意湧上心頭。北風吹起時,原本青翠的綠意會被蕭瑟枯黃所取代,景像頗為蒼涼。官田地區的菱角田,隨著日照縮短、氣溫驟降,不再青翠茂密,深秋過後,僅剩片片殘菱。顧及經濟效益的著想,農人會在採完菱角後,便將田裡的水放乾,種植綠肥,不經幾天,很多地方將會出現一大片黃花,在天氣好的時候迎風搖曳,蝶影翩翩;或是加緊腳步翻新土壤、施肥播種,為一期稻作在準備。農村景像的體會,因人而異,時而詩情畫意,相當美麗;也常常農藥紛飛,糞臭燻天,令人畏足不前。


入冬後,水雉賴以維生的環境逐漸減少,群聚或獨居都必須面對食物缺乏的考驗,老弱的個體一隻又一隻的被淘汰死亡,新生的幼雛也不一定能夠順利成長。為了讓水雉有多一點的生存空間,參與水雉復育的成員與時間在競爭、希望可以趕在復育區以外的殘菱凋謝前,儘量在復育區內,營造出適合水雉生存的多樣環境,吸引更多水雉來棲息。植物的配置栽種、苗木培養、阻絕干擾的防預保護,不畏天寒製作浮島等一點一滴持續在進行,希望在有限的空間,為水雉創造無限可能的明天。


透過文獻的收集,長期的觀察和研討,工作成員更加明瞭水雉的生態行為,知道水雉不可能獨立生存在自然界,生活領域會和其它的物種重疊;復育區雖是以水雉復育作出發,環境的多樣性卻是棲地營造的重點,在經過一年的努力之後有著更深層層的體認。


水雉復育如果為只是單存的提供一個良好的繁殖場所,廣泛的種植菱角,勢必會在冬天菱角凋零時,讓水雉面臨無處可棲的窘境,今年的成果也會在來年春天嘗到失敗挫折。顧及四季環境變遷對水雉所造成的影響,將復育區的營造工作朝多樣考量,如此復育區可以在春夏期間提供水雉一個良好的繁殖環境,在秋冬季節給予一個適當覓食棲所。


總以為習慣台北的陰霾之後,對北風的酷寒可以較為釋懷,希望面對許多不順利時會有勇氣再繼續.入冬後的池水會讓沈浸其間的腳趾、手指漸漸由麻痺,刺痛到不自覺痙攣,顱抖。常常會問問自已,現有的成果是否人事已盡?還是坐看天意衰聲嘆息?復育工作凝俱眾人的共識、智慧和努力,但經費卻是相當拮据,也沒有前例可循;雖然事事的考量已經是謹慎小心,卻總還有很多忽疏是發生後另人惱悔。


棲地規劃把物種的復育視為重點,如果忽略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渴求,那縻被吸引而來許許多多的關注者,會因為棲地規劃只作一半,沒有適當的硬體設施,無法讓人們在理想的地點觀察,便不能阻絕人鳥之間的干擾。賞鳥人關注的情感有時可能造成無心之過,加注在鳥身上時,對於鳥類可能成為干擾尚不知曉。


把迷彩夾克穿在身上,小心謹慎躲在濃密的牧草後面,忍受北風的吹襲不敢妄動,卻可以靜靜回想與我共同種植牧草的家人、義工和朋友。瀰漫在空氣中的汗水味道,日復一日從土壤中蒸發上來。迎風擺動的牧草叢中,可以輕易辨別這株是爸爸所栽、哪部份是妹妹親手種植,依然聽到同學的連聲抱怨,和義工們在烈陽下的無怨無悔。滿天縈繞的飛蚊不會讓我退縮遠走,北風卻冷得令人顫抖。


沈與靜是看鳥時常用的方式與技倆,身形不需刻意偽裝就可以溶入自然,看鳥的心可以處於自然,被看鳥的心更是可以自自然然.利用晦暗的天空、適當的距離,有濃密的牧草作掩護,要被水雉發現的機會不大,靜靜觀察水雉在浮島上的一舉一動,如此的記錄會是較為客觀。


6隻水雉相約黃昏後,在1坪左右的浮島上停棲,當牠們一小時前陸續飛回來後就沒有太大的移動和爭執,只是相互依偎在大萍上蜷伏,靜靜地迎接夜晚降臨,直到天空完全暗下無法再用眼睛判別,我才小心移動身遠離,雖然意猶未盡,卻是滿心歡喜,因為眾人合作完成的浮島已經成為水雉利用的環境之一。



夜棲在人工浮島上的水雉 (攝影:鄧伯齡)


夜裡氣溫驟降,攝氏11度的氣溫夾著北風的狂妄,風寒效應考驗著人的毅力,是否在埴飽肚子後,還有勇氣繼續作觀察。農曆十六的月光作光源,卻需靠著乾寒的北風,望遠鏡才不致起霧。從望遠鏡中可以辨別出6個模糊黑影,依然靜靜蜷伏影沒有飛走。


夜間調查,是為了要明瞭水雉對現有復育區環境的利用程度,以供棲地營造缺失的改進;火熱的心可以守著6隻水雉的身影,卻難抵擋北風的寒冷,熱情僅能維持一、兩個小時便回工作站休息,補充體力之後再繼續,如此重複著觀察、休息,斷斷續續到天明。


過程中,為了把水雉的數量和身形看得更清楚,曾用手電筒掃了幾秒,6隻水雉並非都一致頂著風蜷伏,卻都一致因突來的騷動而睜開眼睛加以警覺﹑凝視,牠們無須刻意保護,而我卻五件衣物外加雨衣,仍然心生寒意,口中喃喃自語不知所芸;對這些不畏寒風的水鳥佩服得五體投地,更對自己的干擾行為愧疚不已。


長久以來對於鳥類觀察行為,有許多原則自我設限,不想因滿足個人渴望,把過多的情感加注在動物身上,即使一點點的收穫,也可以心滿意足,多年如是,無所怨悔。有一隻水雉曾因我所引起的騷動朝向北邊堤岸飛去,藏身水草叢中。水雉在被驚起時,常會有如貓一般的叫一至兩聲,藉著明亮的月光和水雉白色的覆羽,尚可以用望遠鏡追蹤到牠飛起的身影停棲在那裡,其它5隻依然在浮島上靜靜蜷伏。


為了面對冬天嚴苛的生存條件,水雉不再有強烈的地域觀念,進而轉為群聚度冬的生態行為,不到1坪大的浮島面積可以容納6隻水雉共同停棲。夜裡的復育區除了風吹草動之外其實是相當寧靜,但水雉警戒心絲毫沒有鬆懈,人影晃動,即會振翅飛離,另外尋覓夜棲地;而在繁殖季節的成鳥,易受驚嚇的呈度,更是敏感到近乎歇斯底里,熱愛自然觀察的賞鳥人可曾多加注意?


水雉的生活領域和許多的鳥類重疊,僅在復育區的菱角田,便記錄了小鷿、紅冠水雞、黃頭鷺、中白鷺小白鷺、白頭鶲、黃鸙鴒…等,種類相當多。89年駐進復育區內的鳥種記錄多達90種,同時,也吸引很多的鳥友、鄉民和關心保育的人們陸續前來。或許您只是以為在很遠的地方觀看水雉並無不當,透過高倍望遠鏡的輔助,更可以讓您如願以償。


可知道,在您靠近土堤附近的過程中,可能會驚擾到堤岸草叢間的彩鷸、紅冠水雞或正在遊蕩的小鷿,這些鳥兒常會因突然驚嚇,慌亂地衝到池子的中央,進而影響正在抱卵育雛的水雉,而繁殖領域性強的水雉,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來驅趕其它的鳥類,一次、二次,在次數過於頻繁而無法專心孵卵時,多數的水雉會選擇棄巢而去,繁殖成功率低也是水雉族群稀少的原因之一。


復育區在進行整治時,意外發現順著嘉南大圳而來的魚群多到難以數計,引來了總數500隻以上的小白鷺和夾雜其間的幾隻中白鷺、大白鷺在此覓食.豐富的食物那牠們在此地徘徊半個月之久。烏山頭的水為復育區帶來無限生機,為水雉帶來無比希望;復育區只要有適當的面積,足夠的水源就能讓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存活。入秋以來復育區駐進了近千隻的高蹺、百隻的田鷸、70隻彩鷸和相當多的野生動物,幾公頃的土地可以讓牠們長期覓食停留,絕不可能養不活幾隻稀有的水雉。


卻時時看到賞鳥人士因為疏忽所造成的無心或間接干擾,讓僅有的幾隻水雉在15公頃的復育區內幾乎不得安寧。官田水雉復育區在土地的選定和承租來過程有許多不完美,一片私有農耕地夾雜其間,地勢東高西低的嚴重頃斜,遷就糖蔗採收無法全數移交,七公頃的土地只用到2/3,菱角的種植面積也只有一半多一點,如果再加上干擾,那縻水雉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積便會縮小,食物來源也會相對減少,棲息環境被持續干擾,食物來源不足時,復育區內的水雉便遷移它處,另尋棲地。


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復育區內找不到水雉任何一隻水雉蹤跡;人為的無心之過,成為水雉復育的一大困擾。復育區內趕鳥只需粗心、大意,請人離開敏感地區,卻需要相當的認知、體驗和勇氣。多數的鳥友信守承諾三年內不到火燒珠或葫蘆埤去尋訪水雉,卻誤以為復育區成立,繁殖稍有成果,即打破了這樣的承諾,鳥友禁不起美麗的誘惑,可能讓一隻隻水雉為了生存所需離開復育區。水雉在環境變遷下,迫使族群減少,也因美麗外表吸引太多關注,致使春夏繁殖難以順利,秋冬棲息不得安寧,族群數量持續下降,生態保育的理念即然得到多人的共識,當然不會希望這樣的問題持續下去。


曾經諸葛武侯對於蜀漢,事必躬親死而後已;今日有不少人竭心盡力為土地環境,卻一廂情願忘記反省。水雉復育計劃,因為眾多關懷自然的人,同心齊力、催生耕耘方得有成就;復育區內水雉的數量,89/5/25日發現第一隻、次日後的2隻、3隻陸續在增多,卻也目睹由最多的13隻、8隻到農曆春節的2隻,一直在減少。何其有幸藉眾人之力進行復育受到肯定,過程中是否盡心盡力也唯有參與者捫心自問最為清楚。復育的成果,直接影響到水雉族群在台灣興衰存亡;也可以成為作為日後其它棲地營造的範例,更可能會因為疏失大意讓千萬生靈遭受波及。


棲地營造之初,因為忽略掉福壽螺的危害,一年之後幾乎讓國人的殷殷期盼付諸流水.痛定思痛研討﹑改造。復育區進行整建的這些日子,佇立池邊目睹眾多野生動物受遷連,足以令人眼眶含淚,心裡淌血,棲地營造或復育工程和生命習習相關,繁事的規劃必須謹慎小心,絕不能隨意妄行。


也因此有更多的機會陽光為伍,俊俏的臉龐早已不再,美麗的容顏增添斑點,對於漂亮衣裳不再奢望,卻對復育工作停滯不前感慨萬千,經費拮据讓很多硬體設施無法如期完工,很多苦力須要靠更多義工來參與。今日復育工作雖稍加有成,卻因未能事事週嚴,讓賞鳥人士帶著關愛而來,卻帶回許多憤慨,也為直接參與復育的工作人員留下幾許心酸無耐。


89年10月14日,原本陳總統要在官田菱角節時,順道造訪水雉復育地,得知復育區內尚有水雉在繁殖抱卵而延後至11月14日才前來,而在其公開的演講時,告訴世人〝阿扁雖貴為一國元首,但是在水雉鳥前,只是一個小總統,要觀賞水雉尚要水雉鳥的同意。


被要求在適當的距離下觀賞,相當遵守沒有牽強,對自然沒有任何的高傲姿態,對於生命的存在尊重關懷,為物種的保存作努力,對於棲地營造更加認同。一直為國人的睿智深表感激,也因為有這縻一個好榜樣,更可以自我警惕反省,相信賞鳥並不是一定得要如願才可以,也不是只為了到此一遊舉起望遠鏡而以。


水雉復育計劃因保育人士的努力得以催生,並在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共識下合力進行,點點滴滴的成果得之不易;及時告知國人,實在不希望因為許多人情感的過多加注,讓水雉復育成為泡影。誠心加以告知,是責任、義務也是一份道德良知;台灣僅剩不到50隻水雉,侷限在官田地區,實已萬般無奈。


幾隻水雉停棲在15公頃的復育區內,因為聲名大噪、被持續干擾,又怎令人輕易釋懷,族群越少的鳥種,警覺性越強、也越敏感,在不斷的被干擾下,足以讓一隻又一隻的鳥飛離不再回來。棲地營造的工作,如果是為了期盼一個不願到來的物種在努力,那縻希望將只是希望而已,願希望不要只是希望而已,將心比心,時時警惕,幾許情深,自我反省!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鼎金國中水雉網 高市網博會摘金

記者施宏政/官田報導
官田鄉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一直未設網站,最近有一個「凌波仙子的『手』護神鄧伯齡」網站,這是鼎金國中師生藉由復育區助理研究員鄧伯齡口中介紹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情形,透過網路提供喜愛水雉生態民眾更多資訊,該網站還拿下高雄市網界博覽會國中組第一名。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8/dingjing/9-3.htm

水雉復育區剛整治好景觀 (攝影:鄧伯齡)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因高鐵開闢時,經過官田鄉需徵收廣大的菱角田,造成以菱角田為棲地的水雉生存空間遭壓縮,在保育人士及地方的爭取下,才由台灣高鐵公司及高鐵局合力向台糖租土地成立官田水雉復育區(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前身),成立後委由中華鳥會管理,中華鳥會以自然復育方式來管理,因此水雉復育區的人手相當少。


復育區助理研究員鄧伯齡在草創時期就在復育區當志工,也被中華鳥會派來駐守在復育區內,因此對復育區的沿革迄今使台南縣水雉族群穩定成長的成果,鄧伯齡都如數家珍。


高雄市鼎金國中師生因對水雉生態相當有興趣,於是在參加網界博覽會時就以水雉為題,並把整個團隊稱為「水雉阿Q隊」,網站名稱則叫「凌波仙子的『手』護神鄧伯齡」,藉由鄧伯齡的口中把水雉復育區的緣由及未來發展的前景全鋪到網站上,提供喜歡水雉生態的民眾更多的相關資訊。



2004年水雉復育區的景觀 (攝影:鄧伯齡)

鄧伯齡表示,鼎金國中的師生分批前來參訪,總計花了約兩個月的時間,實地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來做參訪,做的相當用心,官田水雉復育區因人手不足,沒時間建立相關網站,鼎金國中師生獲獎的這個網站,可提供詳盡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資訊,更可為園區做宣傳。(本文章轉載自中華日報http://www.cdns.com.tw/20080301/news/nxyzh/U91014002008022917184764.htm)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靈魂若死 美麗何存

灰面鷲 (攝影:陳建樺)
鳥會活動的安排,經常是為生態保育和教育推廣作考量,若經營不善、缺乏管理,則效果將背道而馳,反倒助長無心人士摧殘大地上的脆弱生命!回想過往和現今,活動內容若是由我企劃、帶領,是否曾自我反省?還是懦弱膽怯,不敢嚴懲面對?─活動的規畫可否達到生態保育的目的?還是只成就了少數人的私心!如果是因其他領隊無心大意,則教育理念更應落實,活動設計更當避免錯誤的產生,保育的百年大計不可毀於無心之錯,否則,賞鳥活動反倒成了毀滅大地的劊子手!


曾經,有人與我分享這樣的歡欣喜悅:「我們一行人相當幸運地,在很近的距離內,拍攝一隻正在專心孵蛋的黑枕藍鶲,在那段時間裡,牠好像對我們無所畏懼,好像容許我們和牠特別親近,好像傻傻呼地不會飛走,真的好像就是為我們而特別停留。可以讓我們不斷拍牠,甚至可以更靠近一點拍牠,使牠在此起彼落的閃燈中沈醉;因此,讓這次隊員都把握到絕佳機會,讓參與的人都盡興而歸。」這位樂於走近自然的成員,展現純真無比笑臉,向我高談闊論著。


雖然早已忘了他的容顏,卻仍有份感受難以抹滅:他是真心快樂地和我分享他們的喜悅;但卻見著他的眼神閃爍、缺少光輝!他的驕傲是否早已目空一切?在他的內心深處,是否還存有一點慈悲?如果你真是以此為樂的自然體驗者,各地鳥會都有明確的創會宗旨和理念,請你多讀幾遍,只有三言兩語,不會佔去你太多時間;如果你依然為此感到成就和喜悅,那只有希望你能早日覺醒,不要再執迷不悔。


因為頻頻干擾,常會造成敏感的親鳥棄巢,使巢中的蛋無法孵化,一個個的新生命無法降臨世界;已經孵化的幼雛在親鳥離去後,無法得到照顧而受凍挨餓;或缺少保護而成為其牠動物的食物;其命運往往只有一死。不要再去摧殘脆弱的生命,只為了換取你短暫快樂和喜悅。今日鳥會存在的意義,是希望能夠透過教育和推廣,讓生物的干擾減少再減少。


曾經,在出雲山,遇到這樣的獵人對我說:「喂,少年仔!你怎麼一個人在這裡,這裡很冷,今晚去工寮跟我們一起住。」他們熱情的和我寒暄,也大方地讓我看看他們剛打下的白面鼯鼠。但他們不明白什麼叫滿足,還揚揚得意,要多打幾隻長鬃山羊才肯罷休、停止。是份熱情邀我分享他們當晚唯一的獵物,卻好像也讓英雄主義蒙蔽他們的心靈,表現在對弱小的欺凌;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懷裡的鼯鼠體溫尚存,卻早已了無生氣,在淒寒的夜裡仍然為我增添幾許暖意,山林曾是牠的歸屬,只是靈魂早已遠離;出雲山裡不會再有牠的身影,在林間穿梭、在風中滑行。


海拔2500公尺的仲夏夜裡,冷得有如冬季寒流來襲,不僅凍得讓我夜不成眠,更讓心情降至谷底,感受到周遭碩大無比的鐵杉在吶喊,身影擺動的巨靈在呼喚,渴望現今的台灣,可以多出幾顆真心來換!這些壯碩的獵人手裡拿的是獵槍,都市的文明人喜歡用相機取代,他們都樂於與人分享「成就」的歡欣喜悅;一個是讓人醉心的出雲山保護區,另一個是我熱心參與保育的鳥會,但卻都以不同的方式屠殺生靈、一樣的心態踐踏生命!只是未曾明瞭、體會被欺凌死去的生命,在生前是多麼傷悲。


入秋之後的滿州,總是鷹緣際會引來萬千賞鷹人,在滿州鄉城來去自如,也如同過境候鳥一般,來了便走,只因要為赤腹鷹多加守候,期待灰面鷲多作停留。為省下幾許腳程,車子一部又一部地從北到南,不斷匯集開進滿州城。從小學生的腳踏車,少年的機車,成年的汽車到大眾運輸的遊覽車,更有大作噱頭的馬車,都會在入秋後的假日,同時擠進小小的滿州。不管大街、小巷、學校操場,只要有空地就可以停放車輛;多少年來,未曾有人為滿州鄉民抱屈,也未曾有人為滿州環境多加想想—千萬賞鷹人每年為滿州帶來的困擾。


滿州依然是滿州,在賞鷹時節,若是你撥空在滿州街上走一回,你會發現乾淨清爽的街道,沒有多出任何一個攤販製造污染,滿州鄉民用尊嚴保有它的原貌。不公平的是,多少年來,滿州人要擔負起保育灰面鷲的責任,還要背負無知野蠻的盜獵罪名。賞鷹人只是來了就走,所留下的髒亂又要誰來善後?想要馬兒好、是否又要馬兒不吃草?相信聰明的你不用多加解釋一定明瞭:賞鳥活動若和一般百姓生活無所關聯,又只是帶來困擾的同時,那麼保育理念別渴望在民間扎根!以賞鳥活動來推廣保育,必然遭遇瓶頸停滯不前。


樂見保育有成的今天,屏東鳥會義工們的用心,理事長蕭恩沛的睿智,讓屏東野鳥學會更加團結;我們不僅敬佩您們的努力、團結與智慧,還為您們感到驕傲,更願意向您們多加學習。學習規畫、設計賞鳥活動時,能為大環境多做考量,而不會無知的帶領民眾進入錯誤的認知與感受的世界,以身作則,教育大眾賞鳥的正確心態與行為。


沈浸鳥類世界這麼久,第一次看見台灣的賞鳥活動可以辦得如此成功,更難得是他們的努力參與,把台灣的賞鳥活動帶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紀元!在義工的宣傳引導下,今年在滿州觀賞灰面鷲的團體比往年多,可以強烈感受到尊重自然的理念更和諧,願意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的人們更踴躍,一般民眾的參與層次更加廣闊深遠。


在宣導民眾不要集體赴滿州看灰面鷲的理念未能被發起、認同的今天,這樣成功的賞鳥活動實在令人喝采!多數賞鷹人,被引導在滿州鄉旁的道路兩邊,自律的找位置站好或坐下,一群又一群耐心等候,架好望遠鏡就地欣賞,感受灰面鷲飛在山林綠野、白雲藍天的喜悅;感受天上飛羽在心底留下的感動!和過去幾年比較,以往多數人擠在滿州橋上觀看,今年已經退後了近一千公尺之遠;快樂喜悅的賞鷹人,很少思考這個觀賞地點的重要性。


其實「遠」與「近」之間,關係了「生命」的存危!我只想告訴世人—學會尊重,多退一點,和大自然的的距離就更近一些。當離落鷹的距離越遠,天際英雄的身影也就更為渺小,而屬於鳥類的天空將會更加寬廣,活動的干擾也就可以減到最小。


敬佩蔡乙榮堅守最後的觀測點,長久以來不曾改變,時間和歲月的考驗,讓他對滿州過境猛禽研究更能親切地向民眾講解。多少年來無怨無悔,未曾聽他有過怨言;堅守崗位又敬業的蔡乙榮,對自然懷抱著虔誠與尊重,他知道越接近滿州山區,可以把鷹的身影看得仔細,數量判斷更加明確,但是,縱有萬千理由也絕不跨越滿州橋!因為明瞭,人和天地萬物都是自然的一份子,和平共處於現有的環境當中,卻仍需和其它生物保持適當距離,留予彼此的生存空間,一廂情願的逼近大自然,大地自然會生氣,必然近得遙不可及,也早已離你而去。


透過引導,賞鷹人越來越自律,賞鷹人和灰面鷲的距離越拉越遠,感受和體驗就越加歡欣喜悅。可是仍有很多車子不停地在滿州橋上進進出出,可以跨越滿州橋這道無形門檻,想必然是那些自稱「當地的居民」,把青山綠野推成童山濯濯的投機客、或種下一棵又一棵檳榔的園主、還有充滿殺戮氣息的盜獵捕鷹人;這樣早已夠絕,卻還加上,看鷹看得不夠近、不夠過癮的賞鷹人、專門拍鳥的鳥類生態攝影人。


當一般小轎車所能到的地方有限之時,四輪傳動的吉普車輛早已在後頭跟著開上山去,棲地破壞、干擾掠奪、侵犯殺戮,接踵而至。往山裡鑽的人越來越多之時,灰面鷲會因為害怕人影,便不敢下來停棲,如此一來想要休憩的地方都沒有。試問?樂於親近自然的你是賞鳥人還是趕鳥人?你是拍鳥人還是害鳥人?是否鳥會未教育民眾現今保育的目地和宗旨到底為何?人數眾多又過度頻繁的賞鳥活動成就為何?成立一個又一個的鳥會又為何?是否為了要更多人來參與、是否為了要引起更多的注意、是否為了要從垂死的自然環境乍取利益?還是希望太平天國早日降臨?


如果,鳥會一直讓很多人搞不清楚發展的方向和存在的意義,那麼唯有將立場更表明,加強再教育,反省再反省。如果只是因為身為鳥會會員,便得以沾沾自喜、膨漲自己,以下的報告是很多人長期努力的心血,是記錄觀察灰面鷲的一份建議,也把殘酷無比的殺戮行為告訴你;誠懇地透過發起、響應,希望在閱讀之後,多加考慮,這樣助長殺戮的賞鷹活動,明年是否還要再繼續?


每一年不管會有多少灰面鷲過境滿州,結果總引來一個又一個,一群又一群的賞鷹人、獵鷹人、攝影人佔據各個山頭,白天黑夜輪流守候,不斷進行干擾,天上的灰面鷲,見到那麼多人在滿州竄動群聚,感到害怕,便不敢下來停棲,只能在天上努力拍翅,拼命盤旋,縱然體力衰竭耗盡,降落下來準備休息,卻依然還要面對沖天炮火的干擾襲擊,嚇得再往天上振翅飛去!多少年來,賞鷹人看了不明就理,也不知道長久遷徙,來到滿州的灰面鷲,在旅程中早已氣力用盡,更因為滿州已是台灣的最南端,實在已沒有其它地方可去。山上危機處處、充滿死亡陷阱;山下晃晃人影、內心恐懼無比,所以只能拼盡力氣在天上不斷拍翅,靠著僅存的上升熱氣繼續盤旋,這就是眾人口中的盤旋鷹柱、鷹河壯觀的落鷹場面。


賞鷹人手中望遠鏡再好,也不會有人看見,在滿州的灰面鷲拍動翅膀總是如此賣力,賞鷹人群陣陣歡呼,早已蓋過聲聲悲泣哀鳴!實在不得已,唯有在太陽下山前的最後一刻,集體盲目的找地方停棲。這是獵人早已設下的詭計,刻意把牠們趕至某個目的地,讓牠們集中過夜棲息,日落之後,一群一群夜盲的灰面鷲,成為較大的目標,讓獵人方便用強力手電筒在山裡找尋,一隻一隻灰面鷲,就在滿州山區無聲無息葬送生命,可惡的獵人卻輕而易舉手到擒拿。


可知這殘酷的事實,是因為多了賞鷹人所帶來的一份助力;夜裡如果僥倖存活,日出之後也不一定有機會飛出海;縱然要飛出海,都可能因前一天無法覓食、休息,力不從心沒有體力,或是由於體力耗盡,出海後,無法抵擋海上的強風暴雨,常常在大海上死去。不用驚訝、不用懷疑,經常在早上記錄到的起鷹數目,總是比前一天的落鷹數量少很多,只因為一切的一切,早已被死亡代替。


許多年來,在滿州地區作調查,經常發現身上沒有任何傷口的灰面鷲屍體,多年的繫放經驗告訴我,同一種類在遷徙的鳥、於遷徙路徑途中上網被繫放的鳥體,體重有時可以有1/10到1/2以上的差距。準備繼續遷徙的鳥體,脂肪堆積飽滿足夠,體力充沛神采翼翼;而飛到中途休息者,體態瘦弱精神不濟,需要頻頻進食,才能恢復體力,也容易因遭受驚嚇休克而死。


賞鷹人千萬千,賞鳥活動一天一天又一年,未曾有人看見,不會有人察覺,總以為滿州地區的灰面鷲,體力充沛好像永遠不會疲憊,可以終日天上盤旋、日落之時才有結尾;牠們滿足了一顆顆沸騰不已的心,日落才依依不捨的離去。每當雙手捧著瘦弱、冰冷的灰面鷲屍體,知道事實的你,會和我一樣,熱淚盈眶心痛不已。其實,滿州山區早已成為灰面鷲的墳場;低海拔山區環境,自然衍生的次生林也早已被一棵棵檳榔樹代替。南方,在人鳥之間早已只是傳說中的渴望。


高雄市野鳥學會的猛禽研究組員,熱愛生命、更相信尊重自然的真理,熱情參與的他們,常要辛苦的在夜半起床,出門時依然明月繁星,到達目的地去迎接黎明升起,對於生態行為的觀察,更要沈住性情,整日定點守候,直到夕陽緩緩下墜黑暗降臨,經年累月地在山裡守候,到處搜巡,要為灰面鷲請命,只希望牠們的生命可以永遠繼續。


他們依據幾年來各地鳥會和中華飛羽上的記錄分析,也將台灣各縣市所觀察到的灰面鷲行為加以整理,及長期在南部地區作廣泛的追蹤調查,觀察灰面鷲在南遷北返經過台灣之際,會有很多、很廣的過境路線,從都市到鄉村,從西南平原到深山谷地,不分清晨或黃昏,起起落落,累了就會休息,也不一定要群體過夜停棲。大多依據自己的體力,散佈各個山頭溪谷、平原樹叢,環境多樣沒有一定,食物來源更不限於老鼠而已,有時還會吃吃昆蟲、爬蟲等。而隔天黎明到來之際,會隨天空的照明度,判斷自己的能力,找到最好的時機,拍動翅膀飛向天際。


散佈在各個山谷的群體或個體,起飛的時間都會有所差距,停棲山谷西側或向陽坡面的會比較早起;停在山谷東側或背陽坡面,會因看見其他同伴一隻一隻盤旋上升,緩緩匯集,一隻一隻,一群一群,數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凝聚,當盤旋到一定高度時,便會朝南方飛去。很多體能太弱,氣力不濟者,便經常滯留台灣不走,所以經常入冬之後可以記錄到灰面鷲,從西南鰲鼓到多納苗圃,從美濃雙溪到鳳山水庫,在春秋季節都有大量的灰面鷲過境記錄。


如果有幸,可能在你家頂樓,便可以發現牠們美麗身影。曾經有幸地在山間谷地觀察灰面鷲過境族群,寫意地三兩好友坐在躺椅上喝茶聊天,看著一隻隻的灰面鷲從天際白雲之間降落在眼前,或是從山間谷地盤旋劃過身邊,只要心存善意,灰面鷲就無所畏懼,牠們會整日停棲,和你相依為鄰,共同沈醉在寧靜的天堂人間、平原山林。其實台灣並非只侷限於滿州,才會看到所謂的起鷹、落鷹行為,很多地方的鷹柱、鷹河,比滿州更壯觀,比社頂還過癮。溫和的灰面鷲可以和台灣本地鳥種和平共處,從白頭翁到樹鵲、五色鳥到小麻雀等等,當牠和你四眼相望時,感覺牠們的身形是如此迷人美麗,可以溝通性靈;更希望牠們最好不要飛到滿州,最好從別的地方出海,以免斷送寶貴的生命。


今日,全省鳥會為50隻即將滅絕的水雉,發起禁看三年的自制運動。更希望大家能夠響應不在滿州觀看灰面鷲的賞鳥活動!讓千萬灰面鷲過境台灣到達滿州之時,可以有更廣大的棲地,得以暫時停留、休息,等待養足體力平安的朝南方飛去。如果全省各地鳥友可以就近在自己縣市、居家附近調查或觀賞,就可以省去費錢費時的交通往返,因為中北部鳥友必須花掉至少兩天時間,常要半夜就得出門;運氣不好更可能只是敗興而歸,空費力氣。可是鳥友們總忽略掉灰面鷲可能就在你身邊,不經意的,可能就在你的頭頂上出現。


過境季節,台北觀音山就有,桃園大溪也曾看見,苗栗、彰化更是最好地點,只要全省鳥友率先力行,透過媒體告知人民;兩個月的同時全台記錄普查,很快地,就可以把全省鳥友在各地所調查觀賞到的灰面鷲記錄,加以整合分析,便可以瞭解灰面鷲的過境路線、休息地點和生態行為。目前,我們以灰面鷲劃設了2個重要野鳥棲地(彰化八卦山TW016及墾丁國家公園TW038),但是,我們瞭解灰面鷲在台灣全面過境的情況嗎?如果全省鳥友可以同時進行灰面鷲過境的觀賞和普查,我們就有機會將更多的地方劃為重要野鳥棲地IBA(Important Bird Area)。


可以作為國家開發、保育的重要依據,更可以勇敢地向全世界証明,台灣人民的團結共識。賞鳥活動不再只是追鳥跑、不再只是干擾、不再只是匯集人潮、更不再只是比較誰的器材最好!很多地方可以不去,周遭自然環境更會倍加愛惜,結合尊重、健康的保育觀念,讓珍貴的自然環境,歲歲年年直到永遠。相信會有很多人贊成響應這樣的觀念,更希望,將「愛灰面鷲不一定要在滿州欣賞灰面鷲」的理念,散佈到全世界,這會是台灣致力生態保育的新紀元。


請不要再拿精美的鳥類生態攝影大肆宣傳,因為,美麗的背後會是無比哀愁。只要禁獵執行徹底,灰面鷲就會擁有無限生機,就得以生生不息。多數熱衷拍攝自然生態領域的人,擁有自我的賞鳥態度,對鳥獸蟲鳴的思考邏輯,沒有人可以左右,也沒有人可以裁定對錯,更無須批評彼此的是非或所有;一張又一張的生態作品,隨著時光走過,可能沒有在多數人心中留下多大感受,環境保育的潮流在國內萌芽多年之後,其實可以提供教學或研究使用的作品已經相當清晰、足夠,書籍、月曆等許多的出版品,在拍攝和篩選上都經過嚴謹要求,也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拍攝角度和表達意念,就個人能力所及,感覺實在難分軒輊。最大差異,好像只是不同的作者姓名,在相似的影像作品上更換交替而已。如果對於拍攝生態作品花草樹木、鳥獸蟲鳴,都只是侷限在鏡頭視野的幾度角裡,那麼坊間流傳的,希望傳說只是傳說。


「很多很多人習慣把鏡頭叫『大炮』,底片叫『子彈』,沈醉其間,興緻不減,總是覺得炮管長度不夠長,子彈帶得不夠多,快門速度不夠快,感覺往往慢半拍,對於photo這個捕捉光影的藝術,從未瞭解其中字意,技術可以缺少,器材不能不好,厭惡風霜雨露,無聲無息最好,虔誠嚴謹可以省略,謹慎思考更是累贅,美學未曾進入心底,沈澱情感已是多餘,不夠清楚不夠靠近,簡簡單單不夠過癮,作品感覺太過平凡,交尾育雛全部上榜,手握武器,面對生靈,一步一步匍匐前進,小心翼翼謹慎追擊。」


如果眼裡只有獵物,心中必然泛起殺戮,靈魂若是早已死去,美麗勢必盪然無存!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出雲森處

八十年代的驕傲下,有著經濟的奇蹟和血淚斑斑的「林務」事蹟,九年國教下的產物對林務局這單位存在的價值大概如下的對:妹,林務局是幹什麼的知道嗎?大概是養樹,森林遊樂區吧,不懂打電話問104吧。這是我妹妹給我的明確答案。


八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地點:出雲山區,時間清晨六點,記下我在林場的一天。


清晨六點天已明亮,二集團有著清新的空氣和涼意讓我盡情呼吸,附近山頭皆歷歷在目,和林經國布農山胞用完早餐後便起程住馬里河出發。老舊的銀狼始終追不上他的豪爽。太陽已掛在石山頂,馳騁在這微風中不外乎是大享受。路旁停息兩隻巨咀鴉不過沒啥感覺。不久望見著頭頂的黑色身影可就不一樣啦。林鵰,很稀有的猛禽,我停下觀賞,並喚回同伴來看這黑色大老鷹。布農山胞們只會描述黑色的(林鵰)、白色的(熊鷹),對牠們的生態明暸、中文名字全然不知。


透過高解析的萊卡,我終於見著牠那尾下的淡灰色橫紋,這是以前所沒有機會見著,感謝小周的恩惠。而牠也不時得用腳趾捉頭騷癢。整理著昨夜被大兩打溼未乾的羽毛。清點七點半我曾記錄過在天空飛行的林鷗。離起飛尚有段時間吧。而牠對在下方觀察的我也毫無畏懼,希望人類也能牠們和平共處。林鵬的出現每次總帶給我無限希望和喜悅。


繼續前行至林道 八公里的林班,路旁搭著簡陋工寮,次生的台灣櫸木已經成林,叫得最響的永遠是白耳畫眉。第一次到林班工作之項目:割草,種樹。十來位成員大多為布農山胞,經年活動於山灣山林,簡單是生活的一部份,喝酒大概是閒遐時的最愛,狗群更是到處可見,午餐是用塑膠袋包著白米飯和佐菜,自行動手,磨刀則是每個人都得俱備的常識和技能,小貨車上裝滿著台灣櫸木小樹苗,象徵著台灣的新希望。


離開工寮到達目的地,知道區域後便開始工作。同伴教我割草的原則,森林下層陽光無法直射,長滿了長草,灌木和樹藤交雜,皆須砍除才能有利樹苗生長,電鋸代表的是效率的開始,當在耳邊響起之際,十幾公分和不用雜木皆瞬間腰斬,平整倒下,結束生命。只要幾秒鐘,而這些樹至少有十多年吧?揮動手中大刀試著殘忍的砍下去,一刀又一刀,慢慢的,汗水冒上額頭,溼透衣服,中成材大樹外的一切植物都將結束生命。


滿足了人類原始的破壞本能,一棵二稞三棵,繼續再繼續,再也無法再繼續下去。造林竟是讓台灣林相更新成單一樹種,造林就是砍掉無用的雜木換成小樹苗,造林就是讓林下生物絕跡,造林就是方便之餘捉條百步蛇換來一斤三仟元代價,造林,蹧林,伐林,心中悲痛者。


再也不願成為劊子手,放下屠刀告別離去,繼續調查熊鷹。天空不時出現幾隻大冠鸞淒涼叫著和老是抖動雙翅聞名的鳳頭蒼鷹。三天來熊鷹一直未曾出現,它在哪?兩個月不見馬里河的攔砂壩旁多了條魚梯,它的出現帶給我無限喜悅,魚蝦水族多了一點生存空間,也象徵保育向前邁出腳步。


在橋上和三位林務局工作人員相遇,和其中一位林先生因胸前掛著望遠鏡很快便聊起來。並同意我搭乘便車到出雲山林務工作站,途中他告訴我許多造林的成就、林務知識,許許多多的植物名稱,也要我勸告山胞朋友勿在此地打獵。植物對我而言,我只懂得樟木般的闊葉和針葉不同的樹葉。


中央山脈的主稜由北而南聳立雲霄,孕育無限生命和希望,台灣人不斷的追逐國外旅遊風潮,或許是因為未見過福爾摩沙的真善美。兩個多小時的林道歷經閭葉,混合,針葉林三帶,出雲山保護區的告示牌不時在路旁出現,但始終未曾看見熊鷹,但終究找到答案。


林務局員工洋洋得意大聲告訴我,這座山五佰年後便是金礦山,比金、銀更有價值。因這山區視線所及除了十多年樹齡的台灣杉,紅檜外便剩幾株未伐的大樹孤伶伶的站立,顯得格外突出與淒涼,所謂的雜樹在這裡沒有絲毫的生存空間。林務局眼中只有高經濟的小樹苗才有權利存在台灣寶島,自然無法在此演替更換,因人定勝天,熊鷹不可能在此出現,因為我們以經濟掛師,天啊!所謂的風調雨順大概也只能在歷史中找尋吧。


打著造林的美名,林道一條條的在山林間魚肉大地,山谷直上山頂不畏不懼,打著造林口號,三兩人合抱的大樹一一倒下,因為它們皆是雜木、沒有用途。造林是為了換高經濟樹苗台灣杉。而美麗的鐵杉因成長過慢,從未列入考慮。出雲山多美的名字!我用心揣摩他原始美貌。


喔!白色的老鷹很少啦,要看到很不容易。還沒伐木前還很多,現在看不到了。問了好幾位山胞答案總是一樣,若為如此,多麼期盼森林在自然演替下,時間不用多久,數十年到百年的時間,自然會還給我們原來的美麗寶島。


請還予大地原貌吧!山澗涓涓流著,心血也滴滴淌著,林道四通八達地開著,心也如刀割著,下午三點半陽光溫暖地照著,風也輕輕地吹著,腦海中回憶起恩雅的歌聲,眼淚不自覺奪眶流下,想著、想著,淚不停停不下…

雲擁山水話出雲

81年的秋天,10月25日上午09:30,窗外飄起了許久未見的綿綿細雨,帶點秋的涼意,這裡不是台北,是即將成為新高雄之肺的綠色衛武營。今天是退伍後的點召,不上班、坐在營區的禮堂,心裡總想著出雲。


佇立電桿的紅尾白勞,咯咯的叫了幾聲,草坪上的珠頸、大卷尾從容漫步,圍牆內的世界悠靜詳和。大卷尾的黑色身影掠過眼前,思緒早已飄得好遠。


依悉聽見的聲音:林鵰、林鵰!嘟嘟和我,都曾如此歇斯底里般的叫喊著:那是在出雲山看到林鵰的心境!出雲山一個很美、很美的地方,如同他的名字一般。


山、山不需高,山中常有帝王般的林鵰,雍容巡弋著山林一遍又一遍;有漫步林道的帝雉和藍腹鷴呼寒送暖;有相互凌空嬉戲的鳳頭蒼鷹,展現高超的飛行技巧;有讓你永不寂寞的大彎嘴、白耳和冠羽畫;還更要小心黃鼠狼,因為他們可能突然乍現眼前。


水、水不用深,清澈湍急的馬里河,讓山水中的出雲更美,溪中有高山鯝魚與你共游,還石斑、一隻花與你為伴。山谷中蛙聲蟲鳴為愛譜戀曲。在那裡沒有任何文明的拘束,人可以盡情投山的懷抱,也可以裸露身軀,躺在溪畔的石上曬太陽。


涼涼微風、涓涓流水,風搖樹影動,落葉紛飛。出雲山,很美的出雲山,有幸親臨,感覺天堂人間無從分辨。山水飄渺的出雲山,在深秋時節很美。當楓紅染片山林一年又一年時,山會告訴你, 81年的秋天,已悄悄的再度造訪出雲。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林鵰

林鵰 (攝影:鍾金男)
有關林鵰的報告,少得可憐,記錄和生態行為觀察之簡略,大概〝不知道〞三個字,還很難形容,想想,用〝?!…〞或許還比較恰當。黑色羽翼寬長無比,不急不徐的飛翔英姿令人心醉、讓人神迷,藤枝曾經有人欣賞過;扇平也有人說看過,至此以外的南部山區,雖然無限遼闊,卻幾乎沒有其它的記錄。


鳥,若只於欣賞,興致不出二、三年,沒有軟臥、沒有電的偏遠地區,賞鳥人不肯造訪,真有涉足者也少之又少。對九月墾丁沒有多大的喜好,除了過境幾天的短暫驚喜,一大群人在凌霄亭上朝拜外,實在找不出幾許理由,一定要在入秋時節趕往滿州相會。


移開所有能搬動的傢具,一丁點大的客廳裡,接起一張張1/25000的等高線圖,用心觀察、細細研究,並用螢光筆將溪流、林道和山頭等1.1標的,參考以往的相關記錄。半夜二點,早已為出發作好準備,沒有豪華舒適的四輪房車,一台心愛的徠卡和伴我多時的125機車,幾許乾糧,沒有膽怯更無須忌諱,只願在天亮微明的霧台山區和林鵰相會。


大武山是眾多野生動物的家園(攝影:鄧伯齡)
高聳天際氣象萬千,中央山脈主稜由北南下經卑南主山後,便降至海拔3000千以下。沿著出雲、知本主山,突然向西轉90度,到了霧頭山後,再向南轉90度,然後高度陡升,直上茶埔岩、北大武、南大武南下而去,形成著名的大武轉摺。不管是冬季冷冽的東北季風,還是春夏交替的西南氣流,捨不得大武風情,總在這多做停留。風霜雨露,滋潤千萬生靈;飛泉雲瀑,感動世代人心,是原住民祖靈之聖地,更是常駐南方你我心靈的歸依。


出雲、霧頭、大武山所連成的廣大保護區,涵蓋8萬多公頃的原始山林,高達3000公尺的垂直落差,物種豐富,被喻為台灣生態的基因保存庫,是動物樂園,卻也常成為非法盜獵者的天堂。南、北隘寮溪由此橫向流過,往南更有東港、林邊溪流孕育而生,太麻里溪更由此直奔太平洋而去。


在林間穿梭的林鵰 (攝影:陳建樺)地形錯綜複雜,雨量豐沛無比,沒有明顯的乾、雨季之分。在往小鬼湖林道的兩旁,不像一般林道砍伐後,人工種植單一次生林,除幾許原住民的開墾地外,生態保留尚為完整,更在原始人工交匯之混生林相裡,成為物種繁殖覓食的最佳場所。選定霧台除了幾許客觀的判別因素外,近,雖然是懶惰的藉口,卻也是有效率、可長期觀察的主因,更賴直覺所至,找尋羽翼樸素的林鵰,須到屏東霧台的山林深處。


霧台地區對猛禽觀察的不便,在於雨和霧,因此,觀察也常常只有短短幾個小時。雨後天清,5:10分便見到第一隻老鷹在天上盤旋,和上個禮拜一樣準時,相差不出半分鐘,只是倉皇地被兩隻烏鴉追逐,於後往西飛去。第二隻老鷹在3分鐘後也由東而來,向西飛去。


第三隻在6:10遇到,是在至阿里途中被我驚起,背部覆羽濕透未乾,清晰可見,一向對於老鷹就沒有興趣,除了牠被冠上是捉小雞的代名詞外,怎麼看,都不覺得牠和猛禽有所關聯,斑雜羽翼、細嘴、魚尾和小腿…,實在很難引人注意,更難以感動。


黑ㄚㄚ的大鳥在稜線出現,既寬又長的雙翼碩大無比,除了開叉極深的飛羽上揚外,雙翅水平,尾羽成張開、成扇狀,速度極緩,沿著山稜來回巡弋,沒有盤旋,不需望遠鏡,也不用見到嘴角黃色臘膜和黃腳,即知是林鵰。在台灣所見過的猛禽中,能把速度飛得如此慢而不掉下來的,大概就只有林鵰了。


熊鷹(攝影:柯樹恩)
您不用擔心會是吵雜的大冠鷲,這麼早的時間,要讓大冠鷲飛上天,實以難上加難,更枉論要盤得優雅、飛得緩緩,縱然會有,也請小心,牠可能會掉下來扎到您。也不會是熊鷹,熊鷹雖然也早起,但華麗的羽翼不會黑得如此徹底。老鷹就更無須枉論,氣度、風範如何能相比。


天上黑色的羽翼讓人心醉神迷,獨自觀察幾許,縱無他人分享為伴,也不會感到遺憾。在一個小時的觀察中,牠常常被山脊阻擋視線,也時時在雲裡乍現,有意挑動我情感的界限。直到7:40,終於看見另一隻林鵰出現,在天比翼盤旋,左翅的飛羽明顯少了一隻,所以容易辨識不會搞混,而這之前的一隻,曾出現波浪狀的飛行動作,共兩次。


兩隻林鵰以亞泥留山和井步山的鞍部為中心,這裡飛飛、那裡逛逛,又經過二個小時的觀察,發現其曾出現以下的行為:結伴盤旋;直線滑行;不經易叫了幾聲「喔.喔.喔」;飛行速度比稍早單獨一隻快,滑行時,雙翅微縮、尾羽也不張開,感覺變小許多,但總不見林鵰拍動翅膀。著實佩服林鵰的飛行技術和能耐,竟可待在天空那麼久不會掉下來,難怪,除了大雨的天候外,一年365天,在容許的光照下,皆有林鵰的記錄,相形之下的大冠鷲,唉!…

大冠鷲(攝影:鍾金男)
林道途中所見之兩隻大冠鷲,皆因天候不佳而棲息路旁被我驚起,倉皇地往山谷下飛去。也見著一隻停棲路旁和兩隻翱翔在天的鳳頭蒼鷹對我招手,雙翅壓低頻頻抖動,時時「救--救,救救…」。日未過午,我早已準備打道回府,感動常駐於心、喜悅伴我同行。
1994/6月夏/阿禮。

鰲鼓

鰲鼓 (攝影:鄧伯齡)
南方的雲層不斷的朝北向天空匯集而來,心中渴望風大得可以把它們吹散,好讓我在這滿月的夜裡,靠著明亮的月光,透過單筒望遠鏡欣賞白鸛的身影。好久以來牠們都未曾移動過,碩大的體形,黑白分明,單腳站立很容易區分;在旁邊走動追逐的夜鷺,雖然光線不足以辨別細部顏色,但粗短微胖的體態,卻清晰可見,夜鷺雖兇惡不美觀,卻進化到日夜都可覓食,且極有耐性的等候牠們所設定的目標獵物;如果我也可以訓練那份動靜皆宜的特性,將會有更大的力量來做我想做的事!至少可以是為了鰲鼓多出一份力,而不至於讓它在人類的貪婪和無知下走入歷史!


風沒有為夜裡帶來任何雨露和寒意,乾燥暖和的南風帶來海的味道,在臉上感覺有點黏黏的。今天是中元節,滿月的夜裡,沒有鬼哭神號的淒厲和不安,只有寧靜讓我在此專心享用。離天亮還有五個小時,沒有人會來打擾,站在水產試驗所的三樓頂,我虔誠祈禱北向的天空不要再堆積雲層,妨礙我明天拍照的角度。經驗告訴我,入秋後的南台灣,天空常常不會再是萬里無雲的好天氣,南風的暖意可能只到今天為止,錯過今日也許要等待明年夏天再來臨。年復一年,我可以等待和磨練,讓自己的作品更接近眼中所見的鰲鼓,但當這塊美麗的濕地一旦走入歷史,縱然往後的作品可以賣得好價錢,卻也一切都枉然。對於鰲鼓,我絕不願意它只靠影像在記憶中去尋找!


延綿數百公里長的西南海岸,在經過不斷的開發建設和炒作,碩果僅存的鰲鼓,無疑是一塊最珍貴美麗的濕地,台糖無心插柳之餘,不僅樹籬成蔭,魚塭、水塘任其荒蕪,水草滋生,甘蔗、水田,依序輪耕,乾濕不停交替,沼澤與草原隨海水適時消漲,造就廣大多樣的棲息環境,提供萬千鳥類在此覓食,保育海岸魚苗在此成長,有幸造訪,相信您會樂於親吻這塊土地的芬芳,用心傾聽,呼喚您的感動,也一樣會在我腦海中迴盪,這部動人的樂章,音符隨著潮來潮往,日出日落而改變,一切的一切只需要您願意。


風不僅適時地改變它的方向和節奏,也讓鰲鼓隨著它的腳步或快或慢不停的更替面貌與光釆,舞台上演的不只是鷺科鳥類嘎嘎的吵雜聲響,還湊合著小鷿和紅冠水雞家族的大合唱。海水漲潮,我聽到在河口覓食的東方環頸飛進來了,赤足鷸「丟,丟」叫聲響起了,雜夾其中的還有青足鷸的「救,救,救」和那最吵雜的高蹺,而最美麗的黑尾鷸也都將會從被海水淹沒的泥灘一一到來,一隻跟著一隻或一群跟著一群,不管白天或黑夜,南遷或北返,只要地球記得轉動,四季的音符就會不斷響起!


冬季裡,南方的天空總少了那片藍,白茫茫的霧氣掩蓋大地,縱然日出也不見得散去,夢幻似真的情境常常要到中午氣溫回升,霧氣散盡才會回歸現實。常用一上午的時間,看到少有的野兔靜靜不動的享受日光,瞄到羞澀的灰腳秧雞在草叢裡竄動,或是以水草為籬,躲在其中看著小水鴨的剪影,欣賞牠們拍翅時濺起的水花和鳴唱,盡其可能不要打破這樣的和諧。如果您看不到鰲鼓的早晨,也希望您可以感受到鰲鼓的黃昏,看看西下的夕陽如何染紅這片平疇綠野,如何讓生機盎然的大地歸於平靜與安詳。


在東北季風狂妄恣意的日子裡,破曉時的田野依舊寒冷,縱然黎明的曙光越過中央山脈,大地綻放光明增添暖意,但空氣中也依然瀰漫著冷冷的寒意,不僅在風中,也在許多鰲鼓村民的心中,他們對這些阻擋開發的鳥兒有著不太友善的態度,就如同對逐風漂鳥的我一樣懷抱冷淡,小心您的相機、望遠鏡,這是對您的忠告,因為世風日下,以利為先的台灣,充滿太多的「因為」。


  結束半年乾旱,進入雨水期,春早已悄悄來到人間,大地也隨日照時間的增長慢慢甦醒,農民趁春雷乍響之際,將秧苗整齊地插在濕潤的大地上,一顆顆牽繫北方的心,開始熱切不安的沸騰起來,一批又一批的候鳥在飛越南中國海,來到台灣,卻找不到地方休息,除了人聲鼎沸的墾丁公園外,屏東沒有了林邊、鎮安;高雄少了竹滬、永安;縱然努力飛到台南,四草也不會再是鳥類天堂,幾個小水塘深得讓只有以魚為生的大型鷺科鳥類才能停棲;七股依然在人鳥之間爭戰不休,廣闊的潟湖也只有在潮水退去的當時才能短暫歇息,潮水一漲,七股便無處尋覓,只有不斷向北方去找尋,找尋可以暫時棲留的布袋鹽田或鰲鼓的水田!正如同在台灣的你我,生活是如此的不易,淨土也常常只能在夢裡,多數人也盲目在找尋,如同歸心似箭的候鳥,不分日夜,用心期盼望那份家的渴望。


幾許鳴唱劃破長空,鷹斑鷸總是第一個出現在廣闊的稻田中,鷹斑鷸分佈廣闊,不管南遷或北返,總是第一個出現在候鳥遷徙的記錄中,四季不分明的南台灣,也常是牠們為我帶來春的訊息、秋的涼意;龐大的族群很快的佔據了各個角落,在濕潤的稻田中,找尋賴以為生的石蠶多毛類等無脊椎動物。三月上旬的秧苗尚小,不會遮住鳥羽,容許仔細觀察,不會有所阻礙,日復一日,族群漸漸增加,隨之而來的小環頸鴴、蒙古鴴、濱鷸、尖尾鷸等,一一出現。氣溫不斷回升,日照時間的增長,秧苗長得越快越高。


下旬過後,稻苗便很容易阻礙了觀察小型鷸科的視線,而其他水陸的鳥種也不斷地現身在樹林、沼澤、池塘邊。四月後,秧苗高度幾乎遮蓋所有的鳥體,但還是有很多地區可供觀察,最慢北返的滸鷸會突然大批出現,您可以不用擔心牠們會和在此停留的濱鷸混淆不清,如果您曾為此感到困惑,那建議您可以把握機會,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華麗的滸鷸有著獨特的酒紅色繁殖羽,而濱鷸則有相當明顯的黑腹斑塊,硬要把兩者混為一體其實也並不容易。


風在耳際劃過時,樹影搖動了,池水被吹皺,稻田有如綠波在盪漾,高低不一的綠草間,更有白鷺身影點點,常感覺三月裡的鰲鼓置身其中,分不清天上人間,忘卻春外還有夏、秋、冬,也忘了在24個節氣裡,還有365個不同的晨曦和黃昏。大批逐風而居的漂鳥,實因在台灣早已無處可居,大量的在此群聚,是喜悅或傷悲,一一體會,無言以對。多親近自然,仔細觀察,智慧容易增長,當人更覺渺小之際,天與地將會更加寬廣,對自然的態度也越虔誠、越尊重。我一直相信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常會聽到自己的內心聲音在吶喊、在呼喚,告訴去留的方向,用以表達不同的情感!離開土地太久的人們,容易忘了去傾聽,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和自然所產生的共鳴與激盪,更忘了學習尊重,才會換來如此多的工廠、高爾夫球場。


我的生命與智慧隨著四季的脈動、潮汐的更替在消漲,生老病死,會在不久的將來消逝人間,然而卻懷抱無比希望,盡其努力,但願鰲鼓歲歲年年直到永遠。